首页 > > 正文

【人物】李明和他的雕刻艺术人生

1

常年与泥土为伴,每天沉浸在石膏的味道中,在他的世界中,弥漫着的全都是雕塑艺术的气息。他就是李明——一位老雕塑艺人。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李明一直用坚持书写着自己的雕塑人生。

享誉鹿城的城市雕塑家

李明今年62岁,虽然头发有点花白,但精气神就像个年轻小伙子。记者来到他的工作室,一排排高大的雕塑摆满了整间屋子。李明说:“我一辈子就喜欢这些玩意儿,他们就像我的家人,看见这些雕塑心里会踏实。”李明是一位城市雕塑者,他不像别的搞艺术的人,不穿夸张的衣服,也没有留怪异的发型,但他却用一双手,雕刻了我市街头不少的知名雕塑。

据李明讲,我市80%的城市雕塑都出自他之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87年他为市政府创作的一尊变形雕塑——《鹿城日月新》。这个名字还是包头市原市长给起的。“当时,我只是设计了一个小样,想拿去碰碰运气,看能否被市政府采用。没想到深受大家喜欢,当即就确定用这个。到现在,那尊雕塑还立在那里。每次经过那里的时候,我心中还会暗自开心。”李明说。

从前建设路上有一尊雕塑名叫《生命》。由于城市建设需要已经拆除,但对于李明来说,在市区显著位置摆放他的雕塑,那是莫大的荣幸。还有烈士陵园的浮雕,也是他经过一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到他在墙上修改浮雕。虽然辛苦,但却很自豪。

事业起步时历经艰难

说起和雕塑结缘,还要追溯到1974年。那年,李明初次接触雕塑只是因为单位的一个摆件,在那之后的10年里,李明渐渐爱上了雕塑。

1984年,李明开始转行进入雕塑领域。1988年,李明正式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城雕研究班,主攻城市雕塑。学习期间,他曾得到钱绍武、张德华、司徒兆光等数位大师的指点。李明将雕塑理论和雕塑技巧完美结合,在日积月累中,李明逐渐领悟到雕塑创作的精髓。

本想着学成归来能有更好的发展,但事与愿违。辗转几次,李明不得不为了生计下海当起了一名普通的雕塑师。“那个时代,我一个月挣的钱不够全家人吃饭,朋友说深圳有专门的公司在做雕塑,正好缺专业的雕塑师,趁这个机会,我扔下家人独自去深圳闯荡,这一走就是10年。”李明说。

不过在这段时期,他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西洋雕塑,这就练就了他扎实的雕刻功底。不仅如此,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也让李明对雕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创作思路也更加开阔。逐渐地,他将城市雕塑造型和西洋雕塑造型技法相结合,粗中有细,繁简得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1990年,我还被邀请创作了杨开慧烈士的肖像。直到现在,那尊人物雕像一直都矗立在长沙板仓开慧烈士陵园之中,我非常自豪。”李明说。

在此期间,李明考取了“中国城市雕塑设计创作资格证书”,那时候,在包头市雕塑领域,持有这个资格证书的人,只有他一个。

将雕塑艺术视为生命

2003年,李明回到包头。由于不想把艺术变得商业化,更不想把每一件艺术品都变成模式化的作品,他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的雕塑创作之路。

随着创作出的作品越来越多,李明也成功地从一名草根雕刻者成为一名享誉鹿城的雕塑艺术家。凭着执着和认真,李明将一座座雕塑完美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对他来说,精益求精才是雕塑的精髓所在。无论是写实、变形还是抽象的雕塑,他都特别注重空间和环境的完美结合。

如今,虽然李明已年过六旬,但在他心里,还有很多未完成的梦想。“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但我总想着在我精力各方面还可以的时候,能举办一次属于我自己的个人作品展,还想着能在包头有一件我自己设计的大型雕塑。最近,我就设计了一个成吉思汗造型的大型雕塑模型。如果这个雕塑最终能以30米高、上百米长的样子矗立在包头这座城市,我真觉得心满意足了。”李明说。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