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该如何走出“菜涨伤民,菜跌伤农”的怪圈?

刚刚进入6月,距离包头的高温盛夏还有一段时间的距离,可是走进包头的菜市场,一片低价的高声叫卖声让百姓乐得合不拢嘴。丝瓜5元4根、圆白菜1元2个、苦瓜一捆三个3元、芹菜一大把2元……与市民争相购买不同的是,商贩们一边卖一边埋怨地喊:“这哪里是做买卖,就是闹红火呢!”(据6月20日《包头晚报》06版)

应理性看待“菜价腰斩”现象

此轮菜价下跌并非只是发生在包头市,而是全国性的经济现象。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5月下旬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被监测的多种蔬菜价格全面出现下跌。同时,有着“蔬菜价格晴雨表”之称的中国·寿光蔬菜价格定基指数在5月份跌至97.59点,环比下跌42.73%,近乎腰斩,更是预示着蔬菜价格的回落将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对于此轮菜价暴跌的市场现象,不少人将其视为“菜贱伤农”的轮回与重现。固然,菜价下跌将影响菜农的经济收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不过,若我们从今年上半年我国菜价的总体运行走势来观察和思考,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其实,此轮下跌行情只是蔬菜市场价值的正常回归。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市场有涨就有跌。但凡是正常商品,在流通领域不可能涨不停,也不可能跌不休。

与此轮菜价暴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入春前后,受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国南方蔬菜大幅减产,北方蔬菜推迟上市,蔬菜市场立即进入“卖方市场”,继而出现全国性的蔬菜涨价潮。当时,不少城市的菜价居高不下,让市民的菜篮子显得沉甸甸,不少老百姓直呼“吃不起”。随着4月以来天气转暖,各省本地蔬菜逐渐上市,这轮菜价上涨才有所缓解并开始走低。

由此可见,这轮蔬菜价格回落本是蔬菜价格的自我修正,也是市场调节发挥有效作用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理性看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蔬菜价格说到底是要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既不可能一路高歌涨上天,也不可能持续走低跌到地。不过,蔬菜价格的剧烈波动也折射出我国蔬菜生产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这就需要发挥政府对蔬菜价格的宏观调控,力求在蔬菜供与求之间安装“平衡阀”和“调节阀”,既不让菜农心寒,也不让市民心忧。(程传波)

平抑菜价,需“有形之手”调控

菜价大幅下降,这并不是一则利好的消息。农民种菜买菜种需要花钱,买地膜或建蔬菜大棚需要花钱,买化肥需要花钱,浇水用电需要花钱,就算把自己种地的辛苦白贴进去,部分菜价跌破1元,也不划算等同于白送人呀!难怪听到一片低价的高声叫卖声,百姓乐得合不拢嘴呢!但农民也不是傻子,种菜赔上钱谁还愿意再种呢?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吃是人的重中之重,只有吃饱喝足才有精力干好别的工作。农民种菜不赚钱,积极性就会锐减,种菜的产量就要随之减产,接下来必然会有一轮蔬菜价格的上涨,有的人又该抱怨蔬菜的价格太贵了,受伤的自然都是低收入群体,影响着百姓群众的“获得感”,严重阻碍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政府部门不能当一个旁观者,该出手时就要出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是一个收税者,同时还是一个服务者。政府不能直接参与市场行为,但要管理市场行为。当市场商品价格下跌过快时,政府要想方设法给价格“刹车”,使其降不下来,比方说:收购蔬菜囤积起来,或通过互联网扩大蔬菜的销售渠道,政府亲自出面联系买家等;当市场商品价格上涨过快时,政府要千方百计给价格“配重”,使其升不上去,譬如:把收购储存的商品放出市场销售,通过互联网把本地紧俏的商品引进来,政府亲自出面联系卖家等,从而平抑物价,使商品价格基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线上运行。若把市场比作一个变化无常的大气候,那么,政府就该是一台巨型的空调。气候变冷时,空调送热风;气候变热时,空调送冷风。把变化无常的市场“老虎”,装进政府“空调”的“笼子”,营造一个公民最宜居的城市。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