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银燕播希望 绿带锁“黄龙”

 

连日来,在阿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浩坦淖日嘎查,湛蓝的天空中一架满载种子的空运飞机来回盘旋,伴随着隆隆机声,飞机缓缓下降,1000米,700米,500米……瞬间,机翼下喷出长长的“飘带”,饱含希望的树种、草籽,纷纷扬扬地洒向大地……

“经过飞播造林和其他生态治理措施,如今俯瞰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有两条仿佛巨龙般的巨大绿带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移。这是我们阿拉善林业人的骄傲,更是阿拉善的生态保护屏障!”阿左旗林业局副局长杨晓军说,经过阿左旗林业部门30多年坚持不懈的飞播造林,沙漠由“黄”变“绿”,播区内植被盖率由播前的5%以下提高到了现在的12.8~50.4%,曾经荒芜的大漠焕发出勃勃生机。

阿左旗地处干旱荒漠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境内分布着腾格里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沙漠化土地面积高达6.4万平方公里,占全旗面积的79.6%。想改善生态、遏制沙漠前移,就必须要想办法增加地表植被覆盖率。然而,地处沙漠边缘的阿左旗,年降雨量仅有80~22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900~3300毫米。

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干旱少雨,大风更是这里的“常客”。1984年,阿左旗开始尝试飞播造林试验,利用飞机播撒树草种,加上科学抚育管理增加林草植被。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探索,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区飞播造林的实用技术,打破了学术界“降水量200毫米以下是飞播禁区”的论断。飞播造林形成的林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良土壤等方面同样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促进了农牧业的稳产高产,为地区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

仲夏时节,在浩坦淖日嘎查92飞播区,记者看到,一株株开得正盛的沙拐枣远远望去就像一串串红灯笼挂在树上,随着微风摇曳生姿,格外醒目。“过去这里还是一片寸草不生的黄沙,你看,现在已经长满了植被,长势好的花棒已经有4米多高了。”杨晓军指着播区内各种茂密的沙生灌木向记者介绍,这都是飞播工程带来的变化,当年这里基本上都是起伏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5%,牧民都们无法通过放牧维持正常生活,经过飞播工程后,现在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3.6%,昔日流动的沙地如今已经变成郁郁葱葱的林地。

“飞播造林具有规模大、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也适合阿拉善地广人稀的特点。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和推广,已经总结了一套适合阿左旗的飞播技术措施,主要是适时、适地、适量、适种和严格封禁。”杨晓军告诉记者,每年5月中旬到8月中旬,阿左旗将集中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水文条件较好、沙丘平缓的两条生物治沙带上飞播适宜当地生长的沙拐枣、花棒、籽蒿等,并对播区施行全面封禁。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阿左旗已完成飞播造林454万亩,成林面积367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和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分别形成了长350公里和11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阻挡住了漫漫黄沙前进的脚步。一棵棵扎根大漠的树苗在沙丘荒地上串起了一道巨龙般的绿色屏障,也串起了一条生态改善、牧民增收、造福后代的绿色发展之路。

“禁牧以后,生态恢复了,草场也越来越好。现在我们把家里的牲畜都卖了,除了享受国家公益林补偿外,主要是靠在播区内采种,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眼见着播区从荒芜的沙丘变成了葱郁的绿洲,嘎查的环境变好了,自己的日子好过了,浩坦淖日嘎查老住户杨树其就有说不完的话。2008年,杨树其的草场被划为飞播区,施行封禁后,他腾空了自家的羊圈,卖掉牲畜当起了护林员。靠着种植苁蓉和采收树种增加收入,杨树其在这片树林里看到了他致富的新希望。

“通过飞播,生态环境明显得到好转,广大牧民更加重视生态、保护生态。尤其将飞播区纳入公益林以后,享受到公益林生态效益的补偿,也给农牧民增加了一定的收入。”阿左旗政府副旗长陈立杰告诉记者,飞播封禁不仅带来了生态的好转,也让越来越多的牧民放下了手中的羊鞭,靠着郁郁葱葱的林地,种植苁蓉,采摘树种,每年还能享受到国家补偿,收入提高了不少。

一棵棵树木的生长,一片片草地的繁茂,一场持续了三十多年的“绿色变革” ,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荒芜到繁荣的变迁。绵延起伏的沙丘如今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昔日的漫漫黄沙停下了前进的脚步。沙漠与绿洲的拥抱,让人流连。放眼望去,沙漠增绿,花草清香,天空湛蓝,阿拉善人正用独特的“大漠绿”映衬着“阿拉善蓝”。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