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热土》:艺术的真谛在于人民

 

 

 

 

 

 

◎于凤先 宋国锋

1938年至1947年,党中央曾先后派遣延安鲁艺的干部教师,奔赴晋察冀、华中抗日根据地和冀察热辽地区,创办了联合大学鲁艺或分院,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和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培养了众多文艺精英。这批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分赴全国各地,成为国家艺术事业和艺术教育的开拓者、先行者和骨干力量。其中,冀察热辽联大鲁艺就创办在原昭乌达盟(现赤峰市)的宁城县碧流台。

5月22、23日,由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话剧团在国家话剧院演出的《热土》,便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演绎了冀察热辽鲁艺在赤峰办学的故事,塑造了“烽火草原鲁艺人”的艺术群象。

贯穿《热土》的是这样一个大命题:鲁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是文艺工作者植根人民热土、深入人民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正是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服务宗旨和正确方向。

在以鲁艺精神塑造典型人物时,我们努力突破“高大全”式的固有模式。鲁艺的书记、院长、教授、学生这些角色身上,既有普通人的一面,又有扎根人民、学习人民的使命感。另一方面,基层的父老乡亲,也被塑造成了民族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在探索话剧艺术民族化方面,我们也做出了有益尝试,着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情境,突出了抢救发掘民族民间艺术的情节,融入了蒙古族歌、舞、乐等独特元素。

《热土》凸显了艺术和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两组人物关系:一组是以安波为代表的鲁艺师生;一组是以冯玉兰、陈影匠、呼和巴特为代表的农牧民。剧中的安波有着两种身份——人民音乐家、鲁艺院长兼师生的勤务员。作为一院之长,他无微不至地关怀师生群众,即便遭人误解也能忍辱负重,率领鲁艺师生参加土改、对敌斗争。作为艺术家,他没有任何“娇气傲气书生气”,虚心研究,拜民间艺人为师;呕心沥血,抢救、发掘、整理、出版了《东蒙民歌》等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作品;创作了《牧歌》《骑兵之歌》《兄妹开荒》等艺术经典。鲁艺人敬仰舍身保护艺术的乡亲,百姓也为鲁艺人立下了“赤胆一瞬留心印,忠心一生记英名”的丰碑。

怎样把这样一部高扬时代主旋律的作品呈现在话剧舞台上,如何让观众坐得住、喜欢看,是对主创者的一次挑战。主创人员在写实的大框架下,融入写意成分,强调地域性、民族性,有机地融入歌曲、舞蹈、曲艺、器乐诸元素,用可转动的舞台造成流动感很强的表演空间,人物造型也体现出年代感,从化妆到服装都力求接地气。

《热土》的演员们来自赤峰民族歌舞剧院,蒙古族的舞蹈、声乐、器乐是他们的强项。但大多数演员没有接触过话剧,一部分蒙古族演员普通话都说不利索,要说好台词相当困难。然而大家都怀揣着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克服重重困难把这部话剧排出来,推出去。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次排演不仅仅是要完成把冀察热辽联大鲁艺搬上话剧舞台的夙愿,还在于要拓展民族歌舞剧院的生存空间,提高演职人员的艺术素养。

为了更好地走近历史,剧组主创人员深入到当年鲁艺人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几个旗县村镇,走访曾经在鲁艺学习生活的学员和熟悉了解那段历史的当地民众;我们还邀请革命老区文史办的专家作专题报告,请《烽火草原鲁艺人》大型文集的编者做这部话剧的史学顾问,并将该书作为间接体验生活的重要资料,全体演职人员人手一册,认真研读。

这次创作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道理。只有遵循文艺创作规律,深刻反映人民心声,才能实现人民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

编者按

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艺术生命之“根”深扎于人民的话剧作品,如何彰显文艺创作“有筋骨”“有温度”?以新中国革命文艺最早的人才培养基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为历史背景的话剧《热土》为我们作了解答:

植根“热土”,是文艺创作之根;服务人民,是文艺创作之魂;善于学习、拜人民为师,是文艺创新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5月23日,在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4周年之际,赤峰市话剧团、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出品的大型话剧《热土》,亮相国家话剧院大剧场,受到观众和业界的肯定。

《热土》是“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的参演作品,取材于抗战时期鲁迅艺术学院在赤峰办学的真实历史,讲述了以安波为代表的 “烽火草原鲁艺人” 在战争环境和艰苦条件下,扎根人民、深入人民,用优秀的文艺作品教育引导群众、鼓舞抗日精神的感人故事。

本期《文艺评论》与您一起品读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艺术指导、著名剧作家李保群,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李龙吟,该话剧导演宋国锋等,对这部剧作的评论和分析。

于常情中写至理 于平实中发真声

◎李保群

全国第二届原创话剧邀请展上,各地的剧目纷纷登台亮相,不料,斜刺里杀出一匹黑马——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排演的话剧《热土》。

惊喜与敬意

看戏多年,不曾听说过赤峰有话剧,更没看过赤峰话剧。赤峰地处内蒙古,非省会城市,非戏剧重镇,在我的话剧记忆里,那里近乎“荒漠地带”。他们有话剧演员吗?有话剧传统吗?他们能排出一部什么样的话剧?一定是业余得不能再业余了。走进剧场前,类似的念头纷至沓来。

大幕拉开,两个小时下来,竟收获了一份惊喜。这部戏写了人民艺术家安波的一段经历,围绕他塑造了一群当年的鲁艺人和一些与鲁艺有关的内蒙古平民百姓形象,表现了安波这位红色作曲家的个性和情怀,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声音:“艺术需要人民,人民需要艺术”。全剧有民族风情,有地域特色,有生活气息,有人物,有真情,有故事,有细节;说人话,说实话,质朴平实,不玩花活,扎扎实实地写,扎扎实实地演……演出结束后,一些同行说:这是一台有基础有品质有鲜明艺术追求的好戏,虽然是歌舞团演的话剧,可是有几个主演很专业,很有光彩,整台戏的水准出乎意料之外,竟然不像市级团的水准,远高出大家看戏前的预期。很多普通观众则说这戏挺好,看着不疲惫,不昏昏欲睡,更不反感,还很亲切很温暖。

我也有同感,看罢平添了一份惊喜与敬意。但我更想知道,让我有这样一份惊喜的原因是什么?赤峰怎么能演出这样一台戏?

赤峰现象

这台戏的导演是宋国锋,他是中国梅花大奖的获得者,话剧界唯一一位“三度梅”得主,也是一位老戏骨,辽宁人艺的前院长,主演过话剧《报春花》《高山下的花环》《李尔王》《父亲》《矸子山的男人女人》《黑石岭的日子》等许多戏,还成功执导过《祖传秘方》《郭明义》等,我与他合作多年,很了解他,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退休以后竟然去了赤峰,成了赤峰戏剧的“拓荒者”。近些年,他不顾身体多病,摒去各种世俗的干扰和诱惑,把一生的艺术经验和文化积累献给了赤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他一口气排了五六台戏,让整个赤峰地区的戏剧陡然活跃起来,被业界称为“赤峰现象”。而这几部戏中有一台便是《热土》。看《热土》,你会强烈地感到,导演整合了赤峰的戏剧资源和文化资源,耗费了大量心血。剧中安波的饰演者齐昕昕是辽宁人艺中青年演员中的后起之秀,此次,他的表演进步相当大,俨然有了几分大演员的风范。剧中其他演员尽数来自赤峰各地,均缺少话剧表演的经验,但是在宋国锋的指导下一点点磨出来了,一点点演出来了,很多小角色都有闪光的表演,老影匠、冯玉兰、两位鲁艺教员、张文武、小通讯员、村长……都演出了人物的性格,演出了泥土的味道。这台戏的舞台也是用了心的,转台的使用,灯光的变化,场景的构建,少数民族歌舞元素的加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使得全剧有了几分现代戏剧气息——这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

现下的戏剧界浮躁者多,迷狂者众,像宋国锋这样沉下心来,沉到最基层去,不管功与名,埋头“拓荒”的戏剧人实在太少了——因为他,我们在燥热的5月多了一份别样的戏剧观赏体验。

从人民中汲取营养

《热土》的题材并不新颖,更不时尚,在今天的戏剧格局中还多少有些“另类”,曾几何时,现代人已经不大关注、不大欢迎革命题材,不再关注当年的那些为信仰、为信念奋斗的历史人物。鲁艺已经被人淡忘,鲁艺人只有在某些特定时间、在某些专题片里才可以看到。而《热土》的创作团队却倾心于这片热土、这段历史、这些人,这部戏里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选取的多是寻常人的寻常往事,但编导却从中提炼出了大主题,这出戏让我们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是怎么生活的,怎么走过那段岁月的——安波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革命文艺和民族民间艺术,坚信文艺和人民,与土地是无法分离的。在他的影响下,一批进入鲁艺的学者,进步文艺青年也秉持着朴实无华的人生信念和艺术信念,快乐而充实地成长其中。而剧中的人民群众则以他们土地般的情感接受了安波这样的人民艺术家,接受了《兄妹开荒》《白毛女》这样人民性很强的作品,也使安波获得了大量内蒙古民歌素材,创作出了《牧歌》《骑兵之歌》……在剧中,普通百姓和艺术家之间完全是水与鱼的关系,是土地和树木的关系,从而形象地显现了艺术与人民的关系,于“常情”中显现了一个“至理”:艺术离不开人民,亲近人民,艺术便会丰润,便会有生命力,远离了大众生活,远离了人民,艺术便会萎顿,便会枯竭。

这出戏于常情中写至理,于平实中发真声,它向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人发问——今天的艺术该如何发展?今天的艺术家该如何选择?我们的艺术是否已经忘了我们的人民?

在当下戏剧人越来越沉浸于“戏剧只是小众艺术”,艺术与人民越来越疏离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声音尤其显得可贵。

我们这个时代不需要呼唤为百姓大众创作吗?不需要让艺术亲近大众、走向大众吗?当我们把自己划归“小众”时,是否把戏剧艺术自行与更多的受众隔离了?戏剧真的是小众艺术吗?它不是属于整个民族和广大公众的吗?还有,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不再需要向民族民间艺术学习吗?不再需要像安波那样亲近土地亲近生活,从中汲取营养,滋养我们的艺术吗?

《热土》刚刚问世,还有些粗糙,有些地方还有些简单化,艺术上还有再修改再打磨再提升的空间:安波的内心和性格还不够丰富,置身的情境还不够尖锐;剧中还有一些政治说教,而且比较直白;一些次要人物也还可以再丰富、开掘,这个构架里还可以出现更感人的戏;演员的表演,舞美等也需要进一步精雕细刻……但是,我们面对的是赤峰市民族歌舞剧院——一个来自基层的小剧院,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已经给了我们一份意外的惊喜,他们很弱小,但是他们发出了声音。这声音让人们走出剧场仍在回味和思虑。

一曲人民艺术家的赞歌

李龙吟

安波其人

安波——这个名字现在很少有人提起了。但是上了一点儿年纪的人可能会知道曾经风靡全国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这部秧歌剧就是安波当年在延安写的。

年轻的朋友知道《牧歌》吗?“蓝蓝的天上,飘着那白云,白云下面,是雪白的羊群——”这也是安波记谱流传下来的。安波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写出歌剧《纪念碑》《草原风火》,他写的话剧《春风吹到诺敏河》是新中国话剧史上不可不提的剧目。他曾经担任过中国驻越南文化专员,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东方红》音乐组组长,并亲自写了那首《就义歌》——“带镣长街行,告诉众乡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他1965年去世,创作的最后的长诗是《雷锋之歌》,最后的歌曲是《毛泽东颂》。

我为什么对安波这么熟?因为他曾经是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是我父亲李默然的入党介绍人,母亲生我时,是安波的夫人李荣芹送母亲上的医院。

赤峰市话剧团创作的话剧《热土》(黄伟英、艺风编剧,宋国锋导演),主人公就是安波。

我没有忘记安波伯伯,赤峰人民也没有忘记安波同志。看完戏后,我把安波伯伯的儿子刘嘉绥介绍给文化部董伟副部长,董伟副部长问绥绥:“你觉得戏怎么样?”绥绥说:“我很感动,感谢赤峰人民没有忘记安波。”董伟副部长说:“不只是赤峰人民没有忘记,全中国人民都没有忘记。”

艺术离不开人民

安波是1946年从延安到赤峰担任冀察热辽军区文艺工作团团长、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院长的。《热土》写的正是这一段时间安波在赤峰的工作和生活。按一般的观念,这样一个写革命文艺工作者的主旋律戏是不会好看的,无非是革命精神战胜了敌人,观众对这类题材和戏剧不太容易产生兴趣。可是《热土》不然。这是一台充满生活气息、充满戏剧矛盾,好看又有思想的戏,告诉人们艺术如何离不开生活的土壤。这样的戏,现在看来既熟悉又陌生,觉得过时又猛然想到有必要。戏的结尾,安波跪在地上,手捧一把热土,眼含热泪说道:“人民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人民。”真的令人感动!这不是一句口号,这是一切从事艺术的人都要永远铭记在心的真理。

《热土》中,以安波为代表的一些人,他们在艺术上已经有了很高的成就,当地的人民群众都会唱《兄妹开荒》,民间艺术家也以会唱安波的民歌为荣,可是,安波听到他们的歌声立即被吸引了,他拜民间歌手为师,把民间皮影艺人请到鲁艺任教员,他根据不同的人唱的不同的草原小调,整理成那首流传至今的《牧歌》,他告诉鲁艺的学员,要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中间,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参加不参加劳动,对庄稼生长并不重要,我怕的是你们脱离了生活,跟不上时代!”他们在生活中创作,在田间地头演出。随时听取老百姓的意见,他们才创作出流传至今的艺术。

这种方法过时了吗?我认为绝对没有过时!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观众需要艺术,艺术离不开观众,还有人认为过时吗?心里想着观众和心里想着人民是一个道理。为观众写戏演戏,如今好像都成为一种玩笑了。谁为观众写戏?观众能给剧团几个钱?让领导高兴,一笔款下来够剧团活一阵子的,争取一个什么艺术基金,人民币就跟着进来了。在这样的思路下,为观众写戏演戏真是一件费劲的事。一些艺术家已经被引到不为观众写戏演戏反而会活得更好的邪路上。这个时候,《热土》的上演,告诉我们艺术的真谛在于得到人民的肯定,这实在是非常珍贵的。

散发泥土芳香的作品

这样的戏,是不是很说教啊?不是!这出戏写得很好,演得很好。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安波这位从延安来的大艺术家土得像个伙夫,冀察热辽联合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的学生由3部分组成,当地农民、蒙古族民间艺人、从北平来的大学生,这3部分人带着不同的理念进入鲁艺,戏剧冲突就来了。当他们在安波的带领下,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实践,和牧民、农民打成一片时,他们的艺术创作如泉水喷涌。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也是感人的。尤其是对安波形象的塑造,他是一个既有革命原则性,又有艺术灵感,还深深关心每一个人的优秀人才。这个把自己深深扎根在人民中间的人,成为人民艺术家就不奇怪了。

辽宁人艺现在还有安波的历史印迹留存。今天,如果你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去,一进门还可以看到左侧有一个小小的传达室,我母亲告诉我,那是安波同志用自己一部歌剧的稿费建的,同时还建了一个排练场。安波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觉悟不是装给别人看的,是他自身的修养使然。这才是人民艺术家,才是人民不会忘记的艺术家。

这部戏的导演宋国锋,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唯一一位话剧“三度梅”获奖者,他的舞台经验丰富,再加上他是赤峰人,又曾经担任过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现在担任赤峰市话剧团团长,编排辽宁人艺老院长的戏,多种感情叠加在一起,《热土》被他导演得有声有色。赤峰话剧团是一个新成立的话剧团,但是演员已经达到了演大戏的水平,一些演员曾经是乌兰牧骑的歌舞演员,在《热土》这样一部表现鲁艺艺术学习和排练场面的戏中,他们的歌舞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

(图片源于网络,均为话剧《热土》剧照)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