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被捅破的“天花板”

原标题:被捅破的“天花板” ——我区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带来职称评定新变化

对于已经年近五旬、任中学历史教师的张铮(化名)来说,早晨五点多起床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也难怪,现在的他,不仅带着两个高三重点班、一个其他年级普通班的历史课,而且还是其中一个重点班的班主任。重任在肩的他,不得不早早地从家赶到学校,与学生们一起上早自习。如今,这个在讲台上站了20多年的老师已经两鬓斑白。

自从几年前,评上高级职称后,张铮说自己很少再关注职称改革方面的消息了。这并不是没有进取心,而是对于大多数中学教师来说,高级职称已是自己职业生涯的顶点了,能评上正高职称者少之又少。“名额太少,竞争太激烈,倒不如把精力用在教学上。很多指标并未有严格统一的标准,最后造成的结果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张铮说。

而张铮所遇到的情形则被许多中小学教师形象地称之为“天花板”效应。

如何理解?

一个时期以来,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不断改革完善,对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一提到职称评定,很多在基层一线从教的中小学教师却总是感到“闹心”:一方面,职称最高只能评到“副高”,职业发展空间被严重压缩;另一方面,高级职称往往被城市学校、重点学校垄断,众多乡村中小学和普通中小学教师只能“望高职而兴叹”。

值得欣慰的是,就在本月初,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内蒙古自治区将在全区范围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同时为做好此次改革工作,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教育厅制定了《自治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教师们关心的职称评定也将有新的变化。其中,中小学教师可以参评与大学教授级别一样的高级职称,这也意味着捅破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天花板”。

困惑

张铮回忆起自己几年前参评高级职称时,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硬件指标,分别是评上中级职称满5年、有相关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年度考评中为优秀。他认为将学术论文作为重要参评指标是可取的,但过于苛求则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他认为,“中学一线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教学,而不是研究。评职称也好,评其他奖项也罢,目的都是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太过于看重论文,势必让一些教师即便课讲得很好,深受学生喜欢,但依然与评定职称无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逼着一些教师找人代笔,再花钱请人发表,严重浪费了资源和精力。”

若说中学教师职称晋升最难迈的槛是高级职称,那么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这道槛就更高了。今年,是我市一所非重点小学李老师任教的第25个年头。自十多年前评上中级职称后,他便再也没有申请过更高一级的职称,“根本就没考虑,小学教师的职称到这一步就差不多到头了。”李老师说。

“对于默默奉献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而言,职称不仅仅关乎着自己的级别和待遇,更重要的是对自己能力和师德的一种肯定。”已经退休的高级教师刘致华直言,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定往往会遭遇“天花板”效应。“小学教师大多只能评到中级职称,中学教师大多只能评到高级职称。一些实际教学过程中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因为不善于做科研、写论文,很难获得应有的职称和待遇……”刘致华说。

今年44岁的周老师是我市某中学的英语教师,连年担任毕业班班主任。2009年,她就开始参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结果是一年又一年的失望。据了解,由于“僧多粥少”,有关方面在实际评选中,把许多原本不是参评中学高级职称的资格条件,当作优先上报和评定的关键依据。

周老师说,“名额实在太少,学校里有时是一个或者两个,有时甚至没有。因为我们学校高级职称的名额已经满了,岗位也已经满了,所以中青年教师就轮不到了。”

那么,中小学教师评职称到底“难”在哪儿呢?

“我是不打算评高级职称了,前边一群人排队等着呢!”80后教师小张“乐天知命”,“没有名额,论资排辈,干得再好,晋级还是没有希望!像我这个年龄的,能评上中级职称已经很幸运了!”

采访中记者发现,因为名额少,一些学校采取职称评定的评、定分开政策,虽然有一些教师条件符合了,但是还要等名额,这也让一些教师感到焦虑。

“如今的教师早不是从前那种安安稳稳、悠闲自得的教书先生了。”小张坦言,一线青年教师身上都压着很重的教学任务,少有时间开展教学以外的研究工作,可绝大多数的考核都以科研为主,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等级、申请的课题数量和大小等等都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王丽云是我市某小学的语文教师,几年前评上了中级职称,也让自己着实高兴了一阵子,自己的辛苦工作终于被认定了,这让担任了多年班主任的她十分欣慰。然而评是评上了,却碍于种种原因,有好几年都只是空有头衔,工资一直挂不上钩。不光是小学教师,一位中学教师也有类似的经历。李老师是一名50多岁的老教师,从教多年的她,在几年前的教师职称评定中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然而由于缺少指标,迟迟没能与工资挂钩。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采访中许多受访的中小学教师都向记者坦言,现行职称制度中存在着评聘不同步、晋级考核方式不科学等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能够解决这些不合理的问题,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同时,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城市学校的教师有名额少的烦恼,而对一些乡村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来说,存在着更现实的困难,一些乡村的中小学教师,往往到退休也没有机会晋级职称,这也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这样的职称评定,限制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引发了许多不公平、不公正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刘致华认为,这样有可能会造成以下后果,一是中小学教师资源流失,一些人因为“无前途”而不选择中小学教师职业,有些教师也因发展“受限”而投身其他行业。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向待遇好、职称好评的学校聚拢,加剧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改变

采访中记者发现,随着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问题,影响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发展,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

“我国现行的小学中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随着小学中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优化,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存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衔接不好等问题,而最主要的问题是等级设置不够合理。”刘致华说。

如何破解中小学教师的职称之殇?“这需要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杨伊生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而早在去年9月,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人社部、教育部就曾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设置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创新评价机制。预计将在2017年左右实现常态化评审,实现新制度入轨。

而此次我区出台的《指导意见》也在以往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突破。记者从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实施的范围,包括全区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的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包括教育教学研究机构、电化教育机构、少年宫等)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民办中小学教师可参照本《指导意见》参加中小学职称改革)。“同时,此次改革具有三大亮点。”自治区人社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是增设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中增设正高级职称是这次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突破,也是自治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一项重大政策调整。二是实行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和聘用。《指导意见》明确,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和聘用制度,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三是职称(职务)评审设置5个等级。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共设置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

同时,《指导意见》也明确,原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幼儿园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对改革前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但未被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原有资格依然有效。”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同时,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工作,要在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考核推荐、专家评审、学校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教师可以跨校评聘。

希望

“一般中学教师最多就能拿到‘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达到顶端之后,就没有新的追求了。设立了正高级职称以后,就可以解决产生职业倦怠感的问题了。”张铮认为,“长期以来,在基层一线从教的中小学教师,整天‘围着学生转’,工作操心多压力大,但事业上升通道相对狭窄。既然要改革,就要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但值得欣慰的是,此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从制度上解决上述弊端和问题。在顶层制度设计上,直接打破基层中小学教师原有的职称“天花板”,让基层教师也有成为“教授”的机会,拓展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对于这次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刘致华认为很及时也很有意义,但并不是说这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一劳永逸的制度,“包括教师职称制度在内的任何制度,不经过历史的批判,不经过历史的肯定,不经过历史的反复论证,就想要达到完美,那是不客观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接下来所要解决的,便是如何才能让职称评定走向进步?刘致华建议,首先必须要端正评定职称过程中的风气,“职称评定的各个环节,若有腐败,便会严重影响前者的纯洁、正义和公平”;第二是在职称评定的设置上,要实现“软件”和“硬件”的平衡;第三是作为教师本人,也需要适当看淡职称评定。

“其实很多情况下,教师即使发表了一些论文,也并不代表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并不代表学生和家长的认同。”许多受访中小学教师都认为,时下的职称评定制度,其中有很多内容并不能真正体现教师过去取得的业绩和价值,存在论资排辈、业绩造假等问题,缺少科学的评定标准,再加上评定名额极为有限,影响了基层教师参评的积极性。

在刘致华与许多受访教师看来,职称评定应更加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同时,还应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这无疑会让教师更加愿意在一线从事教学,也更有动力去农村和边远地区执教,这样自然就能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刘致华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受访中小学教师所讲的这些问题说明,目前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还存在着诸多不够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评定的终极目的是要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相应职称教师价值的最大化。”杨伊生说。

而针对公平问题,刘致华建议,比如可以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比如“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等,这些举措不仅让职称评定更加科学、公开透明,也将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为评职称而评职称的功利思想占据了不少教师的头脑,也正在损伤着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那么,一劳永逸的终身制,如何才能让教师评上相应的职称后,还能保持长久的激情和获得更大成果?

“称职本应该是所从事工作的最低要求,需要工作态度、能力和实绩的有效统一。教师的职称不应该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更应是一种形成性评定,让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实绩在职称评定前、中、后过程中都能得到良性的循环发展。职称不应是某一级教师的终点,应是更高一级教师的起点。”刘致华和杨伊生都这样认为。

“说到底,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职称高低,教好学生始终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评奖项、评职称上面,那绝对是本末倒置了。”张铮认为,“不管自己职称级别是啥,认真教学,用心教育孩子,都是一位教师应该做的。”

“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是教师,他们是知识的授予者,人生的引路者,文明的传承者,道德的示范者。多受尊重、待遇有保障、得到政府关爱这是理所应当,更是社会进步、教育进步、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指导意见》下发当日,在某教育论坛上,一位老师贴出了这样的帖子。(文·图/刘军)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