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特色杂粮产业帮助小佘太镇农民“摘穷帽”

在推进精准脱贫过程中,前旗小佘太镇立足实际、分析优势、整体谋划,突出特色和产业,靶向施策,狠抓特色旱地小杂粮产业,变“遍地撒盐”的发展模式为“集中造血”的引领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子,帮助他们逐步脱贫。

订单保障 调动农民积极性

前几天,趁着下了雨,小佘太镇十七份村西湾组的村民丁小儿准备好播种机器,准备种糜、黍等小杂粮。聊天中得知,丁小儿今年准备扩大小杂粮种植面积,把自己的100多亩旱地全部种糜、黍等小杂粮。“政府每亩补贴50~100元,我们还与公司签了订单,并按高于市场价2毛回收,收入有保障,我就放心地扩大了种植面积。”丁小儿说。

以前,由于干旱少雨,丁小儿年年种地,年年手里没钱。今年,落户该镇的小杂粮生产加工企业与丁小儿签订了协议,让他种植小杂粮的信心倍增。丁小儿算了一笔账:如果雨水充沛,秋收时他家100多亩旱地糜黍产出预计有20000多斤,按照每斤两块五算,除去成本,纯收入4万多元。如果年景不好,有政府的补贴兜底,也不会赔钱。

十七份村村支书高波介绍道:“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527户、1531人。旱作农田1.3万亩,占全村耕地的76%。而该村贫困户达263户、751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缺少劳力,加上耕地大多是旱地,收入不稳定,一直以来本地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都不高。如今有了政府补贴和订单作保障,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

因地制宜 找到脱贫新路径

前旗小佘太镇位于阴山腹地,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科技文化和信息流通都比较滞后,很多地方都要靠天吃饭,是自治区级贫困镇。全镇共有人口3023户、12126人,贫困人口占了近50%。20多万亩耕地,旱地就占了83%。

如何使旱地产业“活”起来,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这是摆在小佘太镇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基层调研,小佘太镇把盘活旱地产业的思路定位在发展传统有机小杂粮种植上。

谈及小佘太镇种植小杂粮的优势时,镇长郑新生介绍说,小杂粮具有较强的抗旱、耐寒、耐瘠薄特性,生育期短、种植简便,适应范围广,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首选作物。小佘太镇种植小杂粮历史悠久,由于地处山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产出的小杂粮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

目前小佘太镇成立了小杂粮生产经营合作社,并流转了1000多亩旱地种植有机小杂粮。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合作社的农户与公司签定了种植合同。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统一种植、管理,与农户抱团发展生产,通过规模种植加订单销售,让更多农民从小杂粮的种植中获利。

在新一轮的扶贫攻坚行动中,小佘太镇在采取搬迁扶贫、补偿脱贫等措施的同时,围绕地区特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构建“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建立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合作体,突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万亩有机小杂粮种植基地,积极引导山旱区农户大力发展以旱地小麦、荞麦、莜麦、糜黍、谷子等小杂粮为主的旱地农业,并逐步完善原料仓储、杂粮加工等基础设施,积极帮助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带动贫困户脱贫。

“目前,像丁小儿这样的订单种植户,全镇已达到200多户、3000多亩。这样不仅解决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而且也加快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到2018年,全镇预计发展小杂粮种植2万亩。”郑新胜说。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