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梨园兄弟的京剧情怀

台下10年功,只为了台上的1分钟。

兄弟俩上台前化妆。

崔猛在京剧《闹天宫》中表演翻跟斗。

 少儿京剧班倾注了兄弟俩的全部心血。

一场演出后,崔蛟为小京剧演员卸妆。

哥哥崔猛(右)手把手教弟弟崔蛟制作京剧脸谱

崔蛟为少儿京剧班的学员示范动作。

梨园兄弟的京剧情怀

□记者 王磊 摄影报道

京剧被称为“国粹”,已有200年历史,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崔猛和弟弟崔蛟是一对80后兄弟,出身于梨园世家,姥爷、舅舅、爷爷、奶奶均为戏曲演员,从小耳濡目染,兄弟俩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1995年开始,兄弟俩跟随姥爷学习京剧,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开始练早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年365天从不间断。1996年,父亲带着兄弟俩还有几个师兄弟从河北老家一起远赴浙江省金华市搭班演戏。“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睡觉的地方就是简简单单用稻草铺成的,上面放上行李就是床。一般情况下也是住在庙里或者祠堂,即使住家也是很久没人住的老房子,就这样一直坚持着。”说起当年远赴他乡的闯荡经历,崔猛感慨地说。1997年,14岁的崔猛和10岁的弟弟崔蛟一起考入了赤峰市艺术学校,两个懵懂的孩子从此离开父母,踏上了专业学习戏曲的道路。2002年毕业后,兄弟俩同时进入赤峰京剧团工作,并于2004年一起考入内蒙古京剧团。

初来呼和浩特,市场萎缩、观众老化、投入不足、人才流失、设备陈旧……这些问题,使得“国粹”京剧在首府陷入困境,束缚了京剧的保护与传承。深深感觉到京剧艺术在这里的低迷和不景气,兄弟俩陷入了沉思,希望靠自己的努力为京剧做点什么。而弘扬京剧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兄弟俩觉得应该从孩子开始抓起,先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喜欢上京剧。

2010年,在内蒙古京剧团的帮助下,兄弟俩成立了内蒙古首个少儿京剧培训班,从刚开始一两个孩子,慢慢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孩子。崔猛还积极联系学校,洽谈开设京剧兴趣课事宜。目前已在呼和浩特市北垣街小学、农大附小、光华街小学等几所学校开设了京剧社团,经常开设京剧公益课,让更多的孩子们了解京剧,零距离地接触京剧、体验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通过6年的努力,很多孩子和家长对于京剧有了重新的认识,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国粹。“我相信通过我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京剧,传承京剧艺术、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再创当年的辉煌。作为京剧传承者的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也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对于京剧的未来,崔猛充满了希望。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