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用好“金”招牌 做足牛文章

 

一直以来,通辽市始终将肉牛产业发展放在全市支柱产业的首位,围绕“牛”这个大优势,不断探索建立肉牛产业发展体系、机制,形成了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基地支撑、科技服务、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肉牛产业的转型跨越。在科尔沁牛业、余粮畜业、牧合家畜牧有限公司、邦杰公司等企业的有力带动下,通辽市肉牛产业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本报特策划推出肉牛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风吹绿草遍地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一首歌让人想起一座城市,一首歌唱出生活幸福图景。过去,提起通辽,人们都知道:她是因草而生,是科尔沁草原的腹地区。如今,提起通辽,人们都会想到:她是“黄牛之乡”,肉牛产业享誉国内外。

地处于黄金肉牛带,坐拥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科学的繁殖方式和响当当的品牌,这些赋予通辽肉牛产业强劲的发展实力,推动通辽牛产业蓄势勃发、再续新篇!

梦想出发  谁执牛耳

通辽市黄牛改良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先后成功培育出科尔沁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科尔沁牛”是中国肉牛十大品牌之一,“科尔沁肥牛”是中国驰名商标。从国际国内市场的发展形势看,牛肉和它的副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持续走高。在绿色农产品和高品质肉制品成为消费热点的同时,肉牛产业也成为我市倾力发展的热点产业。

5月30日,记者在科尔沁区余粮堡镇安格斯基础母牛养殖基地牛舍内近距离观察安格斯牛,只见它们全身黑色,头上无角,膘肥体壮。据余粮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占家介绍,这批从澳大利亚远道而来的“贵宾”,2014年开始在通辽定居。

据了解,安格斯牛的特点是肉质好、出肉率高。由于脂肪分布均匀、肉的纹路类似大理石条纹,安格斯牛所产的雪花牛肉能与世界顶级的日本和牛媲美。

大规模饲养肉牛需要饲料、屠宰和加工等配套设施,该公司从2002年至今一直从事肉牛养殖,2014年开始尝试转型基础母牛繁育,现有余粮堡养殖区、哲南农场养殖区、后旗牧场、扎旗牧场、莫力庙牧场等五大养殖区,肉牛存栏已达到3万头,年出栏10万头;基础母牛存栏9000头,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安格斯母牛6000头、自繁安格斯牛1000头、西门塔尔母牛2000头。

目前,国内牛羊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对绿色环保的草食肉类需求不断增大,因而肉牛养殖市场前景大好。杨占家说:“2016——2017年,公司将继续扩大进口安格斯母牛种群规模,计划到2017年末引进10000头安格斯母牛。”

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在科尔沁大地上繁衍日盛,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

时势造英雄,谁执行业牛耳?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中,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多项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里,全力打造全国养牛第一大市的目标明确而清晰。

2013年,《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应运而生,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计划明确了八项重点任务,即建设肉牛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确保肉牛食品安全、打造科尔沁肉牛品牌、打造肉牛大旗肉牛大户、扶持发展肉牛龙头企业、实施肉牛科技创新、加大肉牛金融支持、开发肉牛市场,并制定出台了《通辽市5万户基础母牛繁育重点工程实施意见》。 2014年,“8511521113”现代农牧业重大工程实施,制定了《通辽市肉牛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同年6月,《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通过审定并发布实施,标准体系覆盖肉牛全产业链。

2015年,肉牛繁育“万千百十”示范工程吹响号角。当年8月24日,“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始调试运行,并生产出第一批具有二维码扫描可追溯功能的牛肉产品。

《科尔沁肉牛标准体系》的发布实施和“通辽市肉牛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标志着我市肉牛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肉牛产业技术革命。实现肉牛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标准化,是现代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代表一种新的肉牛产业形态,为优化和集成肉牛生产要素配置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为肉牛产业发展制定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是市委、市政府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牧业深度转型中,审时度势,依据资源现状和历史传统作出的重要部署,对促进通辽经济发展和实现富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既是肉牛产业发展的机遇期,也是肉牛产业布局调整的关键时期,抢占市场制高点,做大做强肉牛产业,通辽,时不我待!

 

抢占先机  决胜未来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这为我市发展肉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市充分发挥肉牛产业的优势和特色,推进传统养牛方式向现代肉牛产业发展转变、肉牛养殖大市向肉牛产业强市转变,集中力量把肉牛作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骨干产业来抓,做好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全球战略布局,抢位行业巅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进行了以畜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调整,将养牛业作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提出建设牛产业大市的奋斗目标。

从亚洲第一条智能化吊剔线到3500亩的肉牛工业园区,作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科尔沁牛业成为我市打造肉牛大市的精彩亮点,在它的典型带动下,我市的肉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5年12月,科尔沁牛业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2年6月到现在,该公司的育肥牛场一直被商务部批准确认为“国家储备肉活体储备基地”。

翻看《2016年农村牧区创新性、突破性工作实施方案》,我们清楚地看到,在肉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中,我市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在有一定规模的养殖企业建立完善肉牛标准化生产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具体任务:一是重点对科尔沁牛业公司、丰润牧业公司、余粮畜业开发公司、开鲁县民扬养羊合作社、扎鲁特旗余粮白绒山羊种羊场、通辽市三元养殖有限公司、库伦旗库伦镇兴发养殖场等7个示范企业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体系,年内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加强重大疫病预防和监管。三是年内实现可追溯肉牛10万头以上,其中科尔沁牛业1万头、余粮畜业1万头、丰润牧业1万头、牧合家7万头。

不待扬鞭自奋蹄。打造全国一流、世界先进,我市正快马加鞭。

 

放眼全球  掌控全局

舞龙头搭建发展平台,抓项目鼓起发展风帆,带农户实现互利共赢。在全市“产业富民”战略的指引下,我市生态畜牧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牛品牌将越来越靓。

放眼全球,我市的肉牛远销阿联酋、科威特、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国家,马来西亚、印尼、文莱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地区,并在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大部分的二线城市设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点,形成了畅通的销售网络。

号角吹响,战鼓催人,通辽肉牛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强度,砥砺奋进,谱写新篇。2016年,我市多项举措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推动科尔沁牛业产业园10万头肉牛加工项目、邦杰公司10万头肉牛加工项目年底具备投产条件;推进科尔沁牛业上市;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推广科尔沁牛业流转聘用型、余粮畜业服务协作型、邦杰“6+1”模式等紧密型联结模式。

“争取将通辽市打造成为全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肉牛繁育基地,全国最大的肉牛屠宰加工基地,全国一流的肉牛交易集散地,建成全国第一肉牛产业大市。”通辽的决策者,正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打造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牛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牛产业需要大量资金,近些年来,我市财政、银行等金融部门每年都向牛产业注入大量资金。2015年,投入涉牛资金12.7853亿元(贷款9.9493亿元、整合项目资金2.636亿元、其他项目资金0.2亿元)扶持肉牛产业发展。

今年,我市继续加强市旗牛产业的组织领导,明确项目负责人,实行行政技术双承包,充分发挥市旗肉牛办的作用,推进全市肉牛产业的发展;积极争取申报国家自治区肉牛产业项目,加大贷款、融资、财政、项目整合等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肉牛产业的顺利发展。2016年争取肉牛养殖资金投入10亿元以上。

产业发展的好坏,与组织领导密不可分。全市各旗县市区分别成立加快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农牧业部门专设肉牛办公室,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主任由农牧业部门分管领导兼任,实行专人负责、专项推进。各级各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协作,把握重点工作的时间节点,逐人逐项落实责任,强化督查,确保肉牛生产输出建设、1万户基础母牛繁育重点工程、巩固“万千百十”示范工程、饲草料基地建设、良种推广繁育、疫病防控及质量安全监管、品牌建设、市场开发、“绿色通道”等重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广泛组织开展肉牛产业宣传推介、学术研究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学术交流和节会平台,加强对肉牛产业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这里,我们拥有天然的黄金牧场;在这里,我们给每一只牛建立信息档案,让牛有一个温暖的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风吹绿草遍地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一首歌让人想起通辽,一首歌唱出牛产业发展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