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吃粽子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和食物有关。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把节日和饮食作为文化遗产一直传承着。我们国家有代表性的节日和节日食品很多,在我看来,以春节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为最。这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再一次激起了我对这个节日的遐想和童年的回忆。

我的童年是在山西老家度过的,那是一个位于晋北高原贫困的小县城。我出生时父亲参了军,母亲带着我住在姥爷家。姥爷家人口多,生活过得很艰难。每逢端午节,姥爷总是想办法淘换点黄米,没有粽叶,没有江米,也没有枣,只能把黄米焖饭摊平晾凉权当是凉糕。没有糖就自制糖稀,那是姥姥用煮过胡萝卜的水,经过长时间反复熬制而成的。浇在晾凉的黄米凉糕上,甜度口感虽然不及白糖,但也是难得的美味了。

绥远和平解放后,父亲转业到地方,部队的供给制变成了工资制。1953年5月,父亲把我们娘儿俩接到了绥远,暂住在新城东街路南父亲机关的文化大院,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那年,父亲单位正在举办绥远省二人台民间艺人培训班,一家人只好在食堂吃饭。没过几天端午节就到了,这是我离开老家后的第一个节日。那天中午,三口人吃的是江米粽子和包子,是父亲从食堂打回来的。望着那些有棱有角,发出阵阵诱人香味,用马莲绑扎着的粽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吃粽子。母亲把粽叶一个个剥开,把粽子放进盘子里,望着满盘红枣隐约可见、洁白如玉的粽子,我真是急不可耐。父亲说:“不急,等你妈撒上白糖再吃。”打心眼里说,粽子比老家的黄米凉糕好吃多了。母亲在端午节前两天到伙房帮忙,学会了包粽子。从此以后,每年端午节,都会吃到母亲亲手包的粽子。

几十年过去了,祖先留下的习俗依然在我的家人中延续。端午节吃粽子,既是对两千年前爱国诗人屈原的祭奠,也是对逝去亲人们的追思。文/姚一平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