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微信随份子 红包出“新”意

微信随份子 红包出“新”意 ——人情往来“网”上走

   

记者 侯懿洋

以前,当遇到亲朋好友结婚、生子、过生日、开业等喜事的时候,大家都用大大的红包表示自己的心意。而现在,在一些年轻人的眼里,这些似乎已经“OUT”了。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开始用支付宝、微信转账的形式,代替烫金图案裹覆的传统红包。“新婚快乐,早生贵子”;“学业有成,前程远大”;“生日快乐,永远年轻漂亮”......编辑好祝福语,轻轻按一下手机发送键,红包就送出去了。对此,有人觉得方便省事,有人则觉得少了“人情味儿”。

【故事】

一年支付宝转账送出五个人情

李娜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她收到了大学同学通过微信发来的结婚电子请帖,上面不仅详细介绍了一对新人举行婚礼的具体时间、地点,还配上了电子地图,想要观礼的宾客不仅可以一键导航,还能直接在电子请柬上查看新人的婚纱照。“婚礼于5月10日在北京举行。当天去不了,本想着找人把红包带过去,但问了几个收到信息的同学,他们也都有事去不了。”李娜说。

自己虽然无法参加婚礼,但还是要送上心意的。怎样才能把红包送给新人呢?李娜开始在微信上进行求助。“可以用微信红包或者支付宝转账啊,既方便又快捷,同学情也断不了啊。”一位朋友的提示让李娜有了主意。就这样,李娜用微信转账给她的同学转了521元钱。她说,如今微信送红包、支付宝转账在年轻人当中非常普遍,身边很多人都有收到或送出“结婚红包”的经历,在去年一年,她就以发微信红包和支付宝转账的方式送出了五六个人情,“基本都是大学同学的婚宴,都在外地,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抽空赴宴。这样用微信红包或者支付宝转账就方便了许多,而大家你来我往转账多了,也就都习惯了。”

【热议】

有人觉得“没啥”有人觉得“少啥”

过去是烫金图案大红包封套的纸质红包,现在却只需轻轻一点就能到账的网络“红包”,到底是方便了还敷衍了事?

不少年轻人表示,如今,连吃饭、逛街都不用带钱包了,随礼自然也不用拿红包。转账既省时又省力,怎么方便就怎么来。但上了岁数的人却认为,中国人有喜事就是图热闹,谁家人多证明谁人缘好,包红包是尊重传统,捧人场最重要的。

记者联系上了李娜的大学同学王丽,她刚开始听到李娜不能出席自己的婚礼确实感觉有些遗憾,也能理解,但并不想收李娜的红包,她说,我不希望自己的婚礼变成别人的负担,可在李娜的一再要求下,我还是妥协了。其实有好几个大学同学都不能来,大家都是通过支付宝或者微信转账的形式发来了红包,还是挺感谢大家的。其实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形式不重要,心意更重要。

记者就微信送红包和支付宝转账的现象随机进行了采访,发现大多数年轻人都觉得通过这样的方式转账送“红包”完全可以理解,形式不重要,祝福最重要。“不能亲临现场的宾客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节省了时间,也为举行婚礼的新人节省了存钱的时间,何乐而不为。”年轻人林苗说。

但对于很多年纪大一些的人来说,“随礼”是自古以来的一种习俗,本是表达心意的一种方式,如果通过网络直接转账的话,完全就失去了人情味,变得冷冰冰了。“不是自己亲手奉上,那还有什么意思?人情是要靠面对面交流积累的,是充满温暖和情意的。而用这种随礼方式却有些‘赤裸裸’,缺少了一些诚意。”60岁的于大爷这样认为。

【总结】

随礼的意义在于增进感情

随礼也被称为随份子、凑份子。在过去,送礼都是集体合伙,分摊钱财。在男女结婚前,亲友们会按约定的数额出钱,集中之后作为贺礼,交付给要结婚的男女。在农村地区,送礼风就更加有特色了。村里哪家有喜事了,就会邀请全村的每户派代表来吃流水席,全村人借此机会热闹一番。很多人不一定会给红包,但是都会带上自制的礼品,比如腊肉、自家酿的酒等,大家借新人的喜气,同乐一番。所以无论红包到哪去了,都是将自己的心意与祝福带给对方。

民俗专家认为,按照老习俗,随礼的意义在于增进感情、延续友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也越刮越烈,很多人觉得随礼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不管是当面给红包还是支付宝、微信转账发红包,都是对新人的祝福、关心,不要让这份关心世俗化 ,要让它回归到最原始的意义。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