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阎宗临传》罗曼•罗兰的关爱

 

在弗里堡大学,父亲有一个特殊的际遇。当时,住在瑞士的法国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因为对中国很感兴趣,他希望弗里堡大学文学院的德•米南克(Marc de Munnynck)教授给他找一个懂中国文学的行家帮他了解中国。当时,父亲刚入学不久,米南克就推荐父亲去罗兰那里。因此,在瑞士学习期间,父亲与罗兰有长时间的接触,对父亲而言,罗兰的关爱,起着“家长兼导师”的作用。这位法国文学大师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交往,成为中法文化交流中的一段小小的佳话,也因此,父亲在鲁迅与罗兰这两位东西方文化巨人之间的沟通起了一点桥梁的作用。

1964年8 月,鲁迅夫人许广平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到太原视察工作,父亲到宾馆看望她,他们当年在北京就认识。父亲谈及在瑞士留学期间与罗曼•罗兰的交往,以及罗兰对鲁迅先生著作的评论,许广平希望父亲写点这方面的文章,并且,赠送给父亲她写的《鲁迅回忆录》,在书的扉页上,亲笔写下:“宗临同志指正。许广平一九六三年、八、廿六。”父亲去世后,我在父亲的笔记本上发现了题为《回忆罗曼•罗兰谈鲁迅》一文的手稿,大约1000 多字,写得很简略,大概这是父亲一贯的风格。后来这个手稿发表在《晋阳学刊》1981 年第5 期上。我一直以为父亲对罗兰不过是一次慕名的拜访。幸好在“文革”中,父亲和姐姐谈过他和罗曼•罗兰交往的具体情况,我才知道远比这篇短文中的内容丰富得多。

1 姐姐的回忆

姐姐守和在1971 年因胸部大手术后,回到父母身边养病。当时父亲精神状态不好,很痛苦。母亲要她多陪父亲散步聊天,多聊一些愉快的往事,这是让父亲从不愉快的现实中解脱出来的好方法。在许多往事中,父亲和罗曼•罗兰的际遇给姐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曾用法文写了一篇回忆文章,题目是《一位罗曼•罗兰教导过的中国学生———记我父亲1929年—1937 年留学弗里堡天主教大学》,后来又译成中文①。文章记述了父亲讲的这一段珍贵的经历。

父亲在《回忆罗曼•罗兰谈鲁迅》中写道:罗兰对父亲说:“前几年,敬隐渔先生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译为法文,我才开始接触到现代的中国。鲁迅的阿Q是生动感人的形象。阿Q苦痛的脸,深刻的留在我心上。可惜许多欧洲人是不会理解阿Q的,当然,更不会理解鲁迅创造阿Q 的心。我很想念中国,但恐怕我也不会去中国了。”看来,罗兰想了解中国,是读了鲁迅的《阿Q正传》引起的。

关于罗兰想了解中国的原因,姐姐的回忆里也是这样讲的:“据父亲说,罗兰先生想了解中国很大程度是受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Tolstoi)的影响。然而,他想通过鲁迅来了解中国却是来自一个偶然的机会。1926 年,名叫敬隐渔(1901 ~1931)的中国青年,把鲁迅的《阿Q正传》( histoire de Ah-Q)译成法文,从里昂寄给罗兰先生,希望得到他的帮助,使译作在巴黎发表。这是罗兰先生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他立刻被阿Q 那张痛苦的脸深深吸引,产生了要通过鲁迅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父亲有了认识罗兰的机遇。1922 年罗兰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性,也为了不受干扰,搬到瑞士西南部的沃德州(Canton de Vaudois)新城(Villeneuve)居住,这座小城邻近法国,罗兰居住的奥尔嘉别墅(Villa Olga)在虹河(L’Hongrin,中文地图译名罗纳河)入莱蒙湖( man)附近。罗兰的父亲带着罗兰的姐姐和他在一起住。

那是1929 年11 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早上。父亲很早从弗里堡乘火车到洛桑,再换车沿莱蒙湖到新城,找到罗兰家已是10 点左右。父亲见到了身材瘦高的罗兰,他正在别墅庭院里散步。互通姓名之后,罗兰带父亲到他的工作室,要父亲先介绍自己的简历。他听了父亲的回答,吃惊地问:“啊,你是农民的儿子。在中国农民的孩子都能上学吗?”“不,不是的,极少的农民的孩子能有我这样的好运气。”父亲回答。罗兰又问:“你为什么要来欧洲,为什么要选择来法语国家留学?”当父亲说他来欧洲和到法国都是受鲁迅的影响时,罗兰更为吃惊,也更加兴奋地问:“你见过鲁迅?你认识他?说说他。”父亲回答了罗兰的所有问题。此时,一切都变得很简单,很自然了。罗兰很兴奋,也很满意地说,不敢想象自己竟然会有如此好运气,找到一位来自鲁迅身边的年轻人为他讲鲁迅的作品。他连说了好几个不可思议。

罗兰当即告知父亲他被录用了,又讲了工作要求和报酬,还问父亲是否满意。这出乎父亲的意料,父亲连说很满意。父亲还说对罗兰说:“我在法国打工从来没有得到这么多的报酬,开始该有试用期,等你对我的工作满意再拿这么多钱。”罗兰笑着回答说:“这是我的事。”

一个星期后,米南克教授讲完课把父亲留下。他说罗曼•罗兰很满意父亲的工作。谢谢他推荐了一位很有见解、来自鲁迅身边的中国年轻人。罗兰告知他录用了父亲。米南克教授要父亲努力做好罗兰交给他的每一件事。

 

罗兰要父亲做的第一次工作是讲《阿Q正传》的题目,只讲这4 个字。父亲看着眼前的罗兰,流露出不理解的表情,他在想一次只讲4 个字,要多少时间才能讲完这篇作品。罗兰好像能知道父亲的想法。解释说,无论读什么都要先读懂题目。如果你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做了个摘要,题目就是摘要的摘要。果然,罗兰就《阿Q 正传》的题目,提出了父亲从来没有想过的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鲁迅要给他的小说主人起名为阿Q ?父亲很坦白地回答:“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请让我写信去问鲁迅先生。”“难道你不愿意自己想想,给我一个回答吗?一个聪明的读者应该能猜出作者的思想。我喜欢聪明的读者,年轻人勇敢点,大胆讲你的猜想,我愿意听。”罗兰说。父亲想了想说:“我认为英文的26 个字母中,只有P和Q 像当时中国男人留着一根辫子的光头,如果哥哥叫P,弟弟就该叫Q,也许是这样吧。”罗兰连声说了很多个“对”和“好”,并说:“鲁迅是在讲阿Q只是变了名字,他的头脑和头脑中的东西并没有变。看来不该只想了解阿Q痛苦的脸,更该了解的是他的头脑。”罗兰还笑着说:“年轻人,你也算个聪明的读者,我很满意。”罗兰的鼓励使父亲从懊恼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了。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人起名字的原则是什么?罗兰说欧洲人的名字多来自《圣经》,中国人的名字是不是来自佛经或者受佛经的影响。他想知道在起名字上中国人和欧洲人有什么区别,东西方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宗教,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度。父亲回答说:“中国人的名字不是来自佛经,是表达家长对子女的祝愿。”罗兰又问:“中国人,特别像鲁迅这样的文人有很多的名字,是不是他们的家长对他们有很多祝愿?”父亲解释了大名、小名和笔名的区别,以及字和号的区别。父亲说大名和小名是家长起的,其他如笔名,字和号都是自己起的,多半是文人、绅士等的自我表达。父亲还说他有个笔名是“已燃”,就是他自己起的,表示他已经觉悟并积极行动起来了。父亲反问欧洲人的名字来自《圣经》,是不是要表示他们对《圣经》或圣人的敬重。罗兰想了想说,可以这样理解,也不完全是这样,好像更是历史和习惯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鲁迅在小说题目中要用“正传”两字?父亲就自己所知说明了中国文人写传记的主要类别。解释了正传、合传、外传和小传等,以及传记和故事的区别。父亲说阿Q是很多人的综合代表,鲁迅很可能是为了强调阿Q存在的真实性,才特意用“正传”字样。因为中文里“正”有正式和真正的含意。

第四个问题是向罗兰解释了“传”字。父亲用中国构字法说“人”和“专”两个字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传”字。它意味着对某人的专门记载。父亲没有意料到他的附加解释引起了罗兰极大的兴趣。第一次仅就题目4 个字就工作了一上午,罗兰知道父亲没有消除对工作进度的担心。他说:“年轻人,你比我的时间多得多,我都不嫌慢,你急什么。如果我们俩分开做今天的工作,谁都不知道要多少时间才能做完。”

在以后的工作中,罗兰很多次表示了他对中国构字法的赞赏。例如,他发现一和二的区别是只差一划时,他要父亲写三。当他知道三比二也多一划时,直说太对了,中文的构字很科学。他又要父亲从一写到十。然后自己先写他的出生年代1866,说自己的运气很好,因为这四个字都不难写。并解释“八”是不同方向的两个一,六字要先写个一,下面放个八,上面加个点。罗兰让父亲用中文读他的出生日期。又要他写下十、百和千三字。罗兰说:“十字和千字都很好写,它们都像十字架,只是千字有耶稣,十字没有。”面对父亲迷茫的表情,罗兰补充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苦难时,他的头是歪的,像千字。”他的解释让父亲听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父亲不仅佩服罗兰极敏锐的观察和想象力,还体会到天主教在欧洲的影响,确实要比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大得多。罗兰不懂:为什么阿Q 受了欺负,只要说权当是儿子打老子,他就能平静或能满足。父亲回答说: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忠孝,老子打儿子是管教,是无可非议的。儿子打老子就是大逆不道。阿Q 把打他的人看成是儿子,把自己看成是老子,完全是愚蠢的自我安慰。罗兰感慨地说:贫困愚昧是不可分割的,它像鸦片一样是害人的毒品。他说从表面上看鲁迅用他深邃而强劲的笔法刻画出的阿Q 有一副既可爱又可怜的脸,再透过表面现象看本质,又会认识到那是一张既可悲又可恨的脸,也是一张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脸,是一张应该唤醒和改造的脸。

 

当父亲向罗兰介绍了鲁迅笔下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苦难经历后,罗兰对这位普通的中国妇女特别同情,很感兴趣。他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他不懂为什么向庙里捐门槛就能赎罪,他说天主教认为赎罪是向上帝忏悔,祈祷能得到上帝的宽恕。父亲很坦诚地说,当时很多的寺庙都利用民众无知搜刮民财,这是中国社会的阴暗面。罗兰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可怜的女人被两个男人占有,她死了要锯成两半,分给占有她的每个男人。如果一个男人占有很多女人,他死了要不要也被平分。父亲回答: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男人不用平分。鲁迅积极支持的“五四运动”就是反帝、反封建,主张民主、科学的社会变革。罗兰非常感慨地说:鲁迅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我越是了解他,就会越想见到他,想和他讨论许多问题,可惜没有机会。他说他最佩服的两个亚洲人,第一个是甘地,第二个就要算鲁迅。

这时的罗兰提出要父亲把他和鲁迅做一个对比,说说鲁迅和罗兰俩人之间的异同。父亲没有想过他会提这样的问题,很为难地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自己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罗兰笑得很高兴,他说:“是的,这肯定是个很大很好的题目,够很多人去研究。我只要你从一个年轻学生和两个不同的作家老头子接触的感受说起。我们俩老头是完全一样,还是有些地方一样,有些地方不同。年轻人大胆讲,因为我不愿意放过我的好运气。”他说:“天晓得我会不会再有机会找到一个来自鲁迅身边的人为我工作。我如果现在不借此光,可就变成了天下最笨的人了,你懂吗?”

父亲想了一下回答:“你们俩都像一块磁铁,我好像一见到你们就被吸住了。但是再细想你们俩吸引我的方法并不完全相同。鲁迅像老师,他吸引我是因为他讲了许多我不懂的道理,我每次从他那里出来都觉得自己有了新的进步,还想再去。而你,罗兰像老师,也像朋友,你吸引我是因为你不断地向我提问,提出的问题常是我没有意想过的。你让我懂得许多道理是发生在你听了我的回答以后,你对我的回答所做出的判断和分析。”父亲又进一步总结说:“去鲁迅那里我刚从中学毕业,总是跟着比自己年长的人去受教育的,即使鲁迅提问也轮不到我来回答,除非他指名问我。到你这里,我是来打工的,我不再感到自己完全是个学生。我的工作是回答你向我提的问题,你总是要我自己回答问题,不能等我写信问了鲁迅以后再来答复。这样我得到的收获,至少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劳动果实,你懂我说的差别吗?”罗兰说:“讲得很好,一个好作家应该是一块好磁铁,能吸引人。一个好读者应该是块好铁,他在磁铁的作用下也能变成磁铁,再吸别的铁。”罗兰问父亲还有什么想法。父亲说:“从感觉上来分析,自己每次去鲁迅那里都是高高兴兴地跟着比自己年纪大些的人去,也不要做什么预备,回来也是高高兴兴地感觉到自己有提高。每次到你这里,我都会做很多猜想,你会问什么,我该怎样回答。回到学校里我常会一次、又一次的想你提的问题,检查自己的回答。我觉得好像自己在你面前比在鲁迅面前长大了许多。”

在与罗兰熟悉之后,1932年,罗兰曾送给父亲一张他1931 年会见甘地的照片。这张照片,从此一直跟随父亲,从瑞士回到中国,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生活,在将近80 年的漫长岁月中,照片虽然已变得发黄了,但依然然完好无缺地保存至今。父亲当时写在照片背面的那一行法文小字:“甘地和思拉德小姐在罗曼•罗兰的沙龙里,1932,”成了这段刻骨铭心往事的真实历史见证,伴随了父亲在罗兰身边做完《阿Q 正传》工作时,很不愿意中断这难得的受教益机会。他对罗兰说:“我是一个很幸运的年轻人,在中国能有幸常去鲁迅先生家听他的教导。再也没有想过到瑞士又能在你身边工作,从中领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教益。”罗兰说:“是的,这样的好运气是很难得到的。你的确是一个幸运儿,你要懂得珍惜你所得到的一切。”他还说:“罗兰也是个幸运儿,我再也没有想到过自己会找到一个来自鲁迅身边的人为我讲鲁迅的著作,不可思议。”他说也许我们都应该感谢上帝。罗兰提议为他们彼此的好运干杯。

罗兰很高兴地问:“你离开中国几年了?”父亲回答:“我是1925 年12 月5日离开中国,1926 年1月8 日到达法国的马赛。”听完了父亲的话,罗曼接着说:“你来欧洲学了法语,打过工,又进大学读书,是该长大了。”他还说以后有什么要罗兰帮助的事都可以直接说,他很愿意尽力。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倾诉了他几个月来的心愿:问有没有可能指导他试着把一部罗兰的著作翻成中文。父亲解释这样做是为了学好法文。罗兰很高兴地回答说:“好主意,你帮我了解了鲁迅的阿Q,我帮你了解罗兰的米开朗琪罗。”罗兰向父亲建议从试着翻译他的《米开朗琪罗传》开始工作。他说:相比之下,此书不太长,适合父亲的要求。他允许父亲继续到他家里,并愿意解答父亲的问题。父亲提出他会把自己的问题写好先寄来,最多三五个月左右来一次,

每次来的时候父亲都会为罗兰介绍一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父亲还提出以后罗兰不必再付车费和工钱了,他讲了自己因为学习成绩优秀,特别是拉丁文考试成绩突出,得到岱梧主教的固定资助。罗兰连忙摇手说:“你这样说可是会引起我的嫉妒心,为什么你只接受岱悟的帮助,不让我也给你点帮助。给不给和给多少是我的事,你不要管。”事实上《米开朗琪罗传》的翻译工作远比父亲想象的难度大得多。父亲说他了解米开朗琪罗可是比罗兰了解阿Q笨得多。他常常是每个字都认得,好像懂了,又觉得不敢确定中文该写什么好。父亲决定放下翻译工作,先去了解米开朗琪罗和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他告诉了罗兰这些真实情况,说他至少需要用6 个月的时间来完成翻译前的准备工作。罗兰很高兴父亲所做的决定,他说不必急。

父亲翻译《米开朗琪罗传》进展缓慢,一年多后,父亲拿部分译稿去见罗兰。罗兰表扬了父亲法语的进步。告别罗兰后,直到1934 年的秋天父亲重返瑞士,在做博士论文的同时,恢复了和罗兰的联系。父亲继续介绍了鲁迅写的刘和珍君等知识分子。罗兰总是很愿意为父亲解决翻译中的理解问题。当父亲译稿过半时,罗兰还自我推荐,很高兴地提出他要亲自为父亲的中译本写一篇不长的序言。

1936 年父亲终于完成了《米开朗琪罗传》这部书的译稿和那篇宝贵的罗兰写的序言的中文翻译。父亲最后一次如约去罗兰家是1937 年,他送给罗兰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对这位大师的感谢。并让罗兰看了誊写好的《米开朗琪罗传》全部书稿和他写的序言译文,告知在上海已联系好这本书的出版事宜。罗兰听了很高兴,看了手稿,赞扬父亲誊写得很精美。父亲这次去罗兰家还为了告诉他鲁迅先生于1936 年10 月19 日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5 岁。罗兰说了好几次太可惜了,这是中国的损失,也是世界的损失。接着罗兰对父亲说:“你又帮我找到了一个我们俩老头子一样的地方。我也被肺结核病困扰,我从小就被这个坏蛋折磨着。”父亲听罗兰讲了这样的话,呆在那里,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两个人相对无言沉默了很久,像是在为鲁迅致哀。我想:应该指出的是,鲁迅也一直很敬重罗兰。为了庆祝罗兰60 寿辰,鲁迅亲自编辑出版的《莽原〈罗兰专号〉》,发表了罗兰的照片、画像、评传、著作年表,鲁迅还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真勇敢主义》一文。胡风在《罗曼•罗兰辑录后记》中说:“那专号是一九二六年四月出版的,恐怕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罗兰吧!”

[责任编辑: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