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王利君:责在肩头 韧在笔端

在赤峰市元宝山区,有一个“另类”文人,他叫王利君。说他“另类”,我们先看他写的几本书。

“赤峰,是一个好地方。这里有山有水,夏天不是很热,冬天不是很冷。地下矿产很多,田头粟谷飘香,还有着八千年的久远历史。做了将近四十年的赤峰人,应该说我始终在深沉地思索,试图为愁、为哀、为悲、为苦、为兴奋寻找答案,解说究竟。在今天突然降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样的重大机遇的重击下,我似乎一夜之间清醒了许多,唐突中看到了我们赤峰人身上的某些沉疴。”这段话出自王利君13年前出的一本叫《赤峰别再说不》的书里。

当很多人为了自己的荣辱兴衰而吟咏时,王利君却始终把眼光盯着赤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赤峰别再说不》一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赤峰错失了很多机遇,通过分析研判,希望赤峰不要再错失机遇,要抓住辽沈的战略振兴,搭上“老昭盟”的最后一趟班车。从此,王利君的肩上自压了一份责,笔端上流淌着一份“韧”,精研细磨,力求有用。2013年他出版了两卷本调研丛书《元宝山发展纵横谈》,通过大量的调查,他掌握了大量原始资料,对平庄城区商贸业的现状、发展趋势、运行规律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研判,综合分析了元宝山区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可行性。根据元宝山区具有电多、煤多、地多、扶持多的特点,研究了该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可行性,专门研究了元宝山区的发展战略。

此后,他的著述有了一种加速度的态势,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书——《赤峰——20世纪崛起》。在书中,他详细阐述了赤峰面临的世纪机遇:近邻大海,外港形成,港路贯通,可以谋划发展“大进大出”的新兴产业。论述了进入21世纪以来赤峰支柱产业的发展选择,要发展现代农业,确立新的理念、谋划新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推动大农业领域创业、港后重工产业基地构建、草原迪士尼乐园运作等一系列新设想。他分析了赤峰发展的动力源泉,并警示赤峰在发展中需注意生态保护问题,提出注意抗旱,保护现有的水资源,搞节水农业,及早引水、调水。他解析了赤峰中心城区的发展前景,深入研究了赤峰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对赤峰未来发展做出的一些预判,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可以说,这是一本专门研讨赤峰发展战略的书,是探索赤峰现代化路径选择问题的书,是赤峰人写给赤峰人的书。元宝山区一位干部说:王利君,这位元宝山区党委政研室主任兼督查室主任,是一个有时代性、有大视野,敢担当的作家学者,他的书,不是无病呻吟,有用。

说王利君的书“有用”,主要是夸他的社会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由来已久。198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王利君,也算个不折不扣的才子,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纪,他的同窗都在写一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章,他却别开生面地开始了研究社会问题调研,尤其是自己家乡赤峰的社会现象。在大学时,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从内蒙古考到外地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回到家乡,这一现象让王利君困惑不已,为此,他开始了“内蒙古差什么”的研究之路,他组织社团成员,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沿着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线从赤峰骑行至通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深入了解分析了内蒙古经济落后的原因。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家乡的王利君被分配到喀喇沁旗锦山蒙中,担任高中语文老师,他利用暑期调查研究了新平庄开发的问题,写了一篇名为《关于新平庄开发的一点想法》的文章。文章里面独特的见解、深入浅出的分析被元宝山区的领导慧眼识珠,将他调入平庄经济开发区,担任指挥部秘书,专门研究开发区的政策问题。1998年时,恰好遇到区委、政府要选派干部到企业去帮助工作,王利君被选派到草原兴发集团担任宣传部长,负责草原兴发集团的形象设计和品牌管理,让他从一个坐在办公室研究理论的人进入到一个大企业管理的视野,通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明彻的洞察力,草原兴发的品牌由一个赤峰本土品牌,成了家喻户晓的全国知名品牌,这一点,王利君功不可没。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王利君追求的人生境界。2002年,随着政府下派工作的结束,王利君回到了区里工作。受《青年参考》周报的邀请,他担任该报的调查员,在沈阳待了半年之久,在分析研究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问题时,他始终在考虑老工业区振兴对赤峰的辐射及带动作用,他有笔表述着自己的见解,他写的内容分析,让人看了如同醍醐灌顶,这是因为他的写作并不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来完成的。这些年,赤峰的各旗县区几乎都留下了王利君的足迹。行万里路、勤奋耕耘、笔耕不辍正是对他生活的写照,他是个文人,但他又不仅仅只是个文人,在他纤细的笔杆上,记录的是赤峰发展的新希望,记录的一个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