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包头市园林局:本地杨柳絮中未发现榆四脉绵蚜

翅蚜(图片由赵金锁提供)

虫瘿中身体带有蜡粉的无翅蚜

虫瘿上休息的有翅蚜

每年都“如约而至”的杨柳絮,今年更给市民增添了一些烦恼,“都说这两天飘散的杨柳絮中暗藏着一种小虫子,叫‘榆四脉绵蚜’,今年的气候有利于它们的繁殖。这种虫子很容易引起过敏和哮喘,我们都很担心。”24日,市民王女士向记者反映。随后记者也就此联系了市园林局植保站,经工作人员调研确认,本市目前未发现王女士所担心的情况。

柳絮中含有榆四脉绵蚜?

据王女士介绍,前段时间,室外的空气中飘散着很多杨柳絮,自己的鼻子也跟着不舒服。后来听朋友说,之所以会感觉不舒服,和柳絮中暗藏着许多小虫子有关,“据说这种叫作‘榆四脉绵蚜’的虫子随着杨柳絮飘散繁殖,我鼻子过敏的症状据说和这有关。若真的如此,这些虫子会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王女士担心地表示。

对于王女士的担忧,记者就此情况向市植保部门咨询。市园林局植保站的工作人员表示,近段时间他们也曾接到市民的来电询问,随后工作人员就杨柳絮中是否含有大量“榆四脉绵蚜”进行了调研,目前可以确定,本地的杨柳絮中并没有发现“榆四脉绵蚜”,市民不必担心。

原是“絮状蜡粉”惹嫌疑

为了更好地向市民澄清这一误区,植保站工作人员赵金锁向记者提供了他们采集的杨柳絮样本及其在显微镜下的影像,并向记者介绍了“榆四脉绵蚜”这种虫子的生活习性。

据他介绍,榆四脉绵蚜也叫谷榆蚜、秋四脉绵蚜、高梁根蚜等,在内蒙古分布广泛。榆四脉绵蚜体型很小,有翅蚜体长约2毫米,榆四脉绵蚜的卵在榆树皮的老皮裂缝中越冬。第二年春天,卵孵化出无翅膀的蚜虫(干母),干母爬到当年新萌发的榆树嫩叶背面,通过刺吸树叶的汁液危害树木。被害部位先出现红色斑点,叶组织受到刺激,继而叶面逐渐向上凸起,在榆树叶正面形成基部有柄、枣核状或梨型的囊状虫瘿(榆树叶上的鼓包)。干母在虫瘿内进行繁殖。5月底至6月上旬,虫瘿破裂,里面飞出有翅膀的蚜虫(迁移蚜)。迁移蚜飞迁到第二寄主,即玉米、麦类、高梁、芦苇、杂草等禾本科植物进行刺吸生存,继续危害植物。在此过程中孤雌胎生繁殖十余代无翅蚜虫(侨蚜)。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侨蚜又产生有翅蚜(性母),性母又飞回榆树的老皮裂缝中,性母又经过一系列繁殖,最终产生越冬卵。

榆四脉绵蚜的无翅蚜不能飞翔,活动空间有限,身体常携带絮状蜡粉,蜡粉是对无翅蚜的一种很好的保护。有翅蚜身体没有蜡粉或很微量的蜡粉,如果身体有大量蜡粉反而会影响有翅蚜的飞翔和扩散。另外,无翅蚜产生的絮状蜡粉量少,而且被虫瘿包裹,不随有翅蚜和风的作用向外扩散。

赵金锁表示,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5月底之前榆四脉绵蚜还是以无翅蚜的虫态在虫瘿里面生活。5月底至6月上旬形成有翅蚜向外扩散,但有翅蚜身体基本不携带蜡粉,因此我市空气中飞扬的仅仅是杨柳絮。同时表示有翅蚜也不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应正确认识榆四脉绵蚜的存在

至于人们所关注的柳絮中的“榆四脉绵蚜”,赵金锁解释,“蚜虫的鉴定很繁杂,有时蚜虫甚至与分类学上同一个目的木虱、粉虱等昆虫很难从肉眼辨认。因此网传所谓的‘榆四脉绵蚜’是不是蚜虫,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榆四脉绵蚜,这还需要昆虫分类专家给予进一步鉴定。另外,近几年随着包头生态环境的改善,自然界有很多蚜虫的天敌,榆四脉绵蚜在包头对榆树造成的危害并不大,目前也还没有发现大量榆四脉绵蚜在空中飞翔的现象。”

他还介绍,由于地区间存在气候差异,如果其他地区真的出现了柳絮一样的榆四脉绵蚜,那也只能说明当地的各种生态因素及气候条件造成榆四脉绵蚜种群基数的上升,但这一现象不能代表其他地区也会出现。总之,杨柳絮会妨碍人的正常生活,对部分敏感体质的市民产生影响。但这与榆四脉绵蚜没有什么本质联系,市民对此应持有正确的认识。(记者 霍晓霞)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