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李瑞平:让二人台艺术走向世界

从晋剧演员到外文书店经理,再到华之声传媒公司,李瑞平将二人台从单一的唱片录制做成了以二人台文化为主的全产业链。

热爱文艺无奈离开

1972年,包头晋剧团恢复报考,14岁的李瑞平因为对文艺的热爱,报考到晋剧团做了一名晋剧演员。那个时候每天早晨5点,李瑞平就要起床开始练习基本功。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及对戏剧的热爱,他很快就可以上台演出了。经过几次带妆表演后,李瑞平发现自己的脸在上妆之后总出现过敏,在学习了两年后,他不得不因为过敏离开了这个舞台。

离开晋剧团的舞台,16岁的李瑞平来到了新华书店做了一名科员,经过认真努力工作,没两年就已经是新华书店教材科的科长了。1987年,当时的外文书店成立,28岁的李瑞平被委以重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建店经理。

1992年,李瑞平辞去书店经理开始下海经商,首先开始录制音像制品。当时流行草原歌曲,他从蒙古国引进了当时很流行的草原音乐,翻译成中文,录制了草原歌曲《乌兰巴托之夜》、《马背上的蒙古族》、《马头琴的传说》等46首蒙古国的草原歌曲。1996年之后,李瑞平觉得音像制品不能只限制在一种曲风上,于是选择了包头本地的一个戏种——二人台,公司从录制草原歌曲开始转型录制二人台。

走街串巷寻找二人台

1997年,李瑞平先录制了两个种类的二人台,发行了20箱,每箱200盒磁带,一共4000盒。磁带刚上市就销售一空,“真没想到市场反响这么好,一定要将二人台这个小戏种发扬出去。”李瑞平心想。

为了能找到好的唱戏人录制好的二人台,李瑞平经常拜访一些老艺术家,听说哪有好的唱戏人,李瑞平便去听听。除此之外,他也经常到周边的农村去逛逛,发掘一些新人新戏。

当时公司已经小有名气,在对老艺术家的拜访中,巴彦淖尔歌剧团的段文华给李瑞平介绍了一名叫张虎的二人台演员,李瑞平按照地址就找了过去,他先听了几场张虎的戏,张虎当时带着十几个人组成的小剧团到各个乡村去演出,听的人非常多,演出效果非常好。在一场演出结束后,李瑞平找到张虎说:“跟我去包头吧,我给你出唱片。”2004年,晋蒙陕冀二人台电视大奖赛,张虎代表华之声音像发行公司参赛,并获得了二等奖。张虎当时录制了大戏小戏共85张,他的音像制品一度火到包头周边的山西、陕西等地。

华之声出版了很多的二人台音像制品,从最初的磁带到后来的CD、VCD、DVD等等,在包头周边的农村都可以看到华之声的身影。华之声成立十年间,参与录制二人台戏曲的有2000多人,包括段文华、刘鲜桃、力杰、王占昕、贾全贵、张兰英、任三女、樊二板女、李桂珍、郭英等民间老艺人都录制过二人台,音像制品版权有640多种,制作并出售各种音像制品3000万张。

传承二人台文化

2010年,李瑞平将自己收集整理、还有拍摄录制的二人台戏曲制作成了中华二人台曲库,该曲库有1500多部地方小戏、小品,与此同时也将二人台做得更加产业化。近几年,华之声也开拓了新的领域,包括二人台晚会、音乐会、舞剧,并出版了相应的音像资料以及有关二人台的书籍,李瑞平将二人台文化有效地传承了下来。

李瑞平说:“我很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将很多二人台的音频和视频资料保留了下来,记得之前有一次演出,我播放了1938年瑞典人马尔默拍的一个二人台的视频资料,那是在包头拍到的最早的二人台资料。”

2016年,李瑞平投入巨资要将传唱度很高的《五哥放羊》这个二人台曲目改编成一部舞台剧,他要将五哥和三妹的故事用另一种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让更多的人用更高的品位欣赏它。他说:“音像制品可以不做,但是二人台不可以不做。我要将二人台文化打造成一个全产业链的项目。将来还要将二人台拍成电影、电视剧,要让二人台这门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人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戏种叫二人台。”

“我的目标是发掘创新传统艺术,发扬传播中华之声。”李瑞平说。(记者 梁晶晶)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