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这些内蒙古青年人,努力将梦想变成现实!

“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是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5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12名个人获得第七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称号;6个集体获得第四届“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12名获奖者来自不同岗位,6个集体分布社会各处。他们中,有勤勤恳恳的农民,有技艺精湛的工人;有的坚持从事公益事业,有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是怀揣梦想的青年人。走近他们,你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每一位奋斗的青年人都在努力将梦想中的“诗和远方”变成现实。

乔高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乔高磊是一名退伍军人。从2000年开始,他先后资助了3名贫困大学生直至毕业。他还是一名爱心的集结者,2013年他组织成立了乌海市爱心协会,并带领3000多名会员先后开展公益活动200多次。他为别人提供的帮助、默默做出的贡献让许多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帮助别人,让我感受到了快乐,也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和感恩的心为社会奉献更多的光和热。”说起自己坚持走了十几年的公益之路,乔高磊这样表露自己的心声。

乔高磊的爱心之路要从2000年说起。当时他参军到部队,回想起自己幼年生活困难时人们的无私帮助,乔高磊暗下决心,要把为人民服务牢记心间,做一辈子好人好事。部队的生活费并不多,乔高磊省吃俭用,用士官津贴连续4年先后资助3名贫困大学生直到他们毕业。

退伍后,乔高磊还想着为社会做点什么,把爱心传递下去。于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以“乌海爱心团队”QQ群为平台,组建了一支公益团队,在工作之余相互联系为需要帮助的人奉献爱心。

2013年1月,乔高磊在乌海市人民医院偶遇了一名因严重冻伤造成7个脚趾被截肢的5岁男孩。孩子父母微薄的收入已无力负担高额的医药费。乔高磊立刻联系和动员“乌海爱心团队”QQ群里的成员,走上街头向过往行人呼吁捐款。在筹集善款过程中,乔高磊看到了人们的善良和爱心,他也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要想把爱心持续传递下去,必须组建一支有梦想、有责任的奉献团队。

在乔高磊的发起和组织下,2013年4月,乌海市爱心协会正式成立。随着一次次爱心活动的开展,爱心协会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人,开展的公益活动也越来越多:到乌海市福利院和爱心敬老院举办慰问演出;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资助特困大学生,关爱特殊学校的学生。目前已有168名贫困孩子与爱心人士结成对子,接受了帮扶与关爱。

于海洋:用技术成就梦想

霍林郭勒,冬季气候寒冷、白毛风肆虐;夏季烈日炎炎,春秋两季沙尘不断。在许多青年人纷纷奔赴大城市寻求优越工作环境的情形下,于海洋和他的工友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天作房顶风作伴,一干就是8年。通过8年的不懈努力,于海洋也成长为一名技术带头人。

于海洋是蒙东能源露天煤业机电修配厂220T车间电气技术员、助理工程师。2008年,大学毕业的于海洋怀揣着成为电器设计师的梦想,来到了霍林郭勒,投入到大型矿山采掘设备的检修事业中。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快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于海洋白天和师傅一起到现场进行检修,下班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认真琢磨白天维修故障和处理方法。经过努力,2010年初,他熟悉并掌握了国产及进口8立电铲、14立电铲、27立电铲的临故处理方法,提升了自身的检修技能和独立排除设备故障的能力。

2011年10月,于海洋接受了工作以来第一次大型技改工作任务,对3台27立电铲PLC进行改造。通过20多天的日夜奋战,于海洋带领的攻关团队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改造后的器材每年可为企业节约维修成本60余万元。2013年7月,于海洋又对一批电机进行了改造,不仅每年节省了近20万元的检修成本,而且还降低了检修人员的劳动强度。

于海洋用过硬的技术赢得了所有人的肯定,也实现了成为电器设计师的梦想。“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事,脚踏实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是我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于海洋说。

列车女子班组:待旅客如家人

呼和浩特铁路局包头客运段包京车队K263/4次列车集体是全路唯一的青年女子班组列车,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4.5岁的“娘子军”却担当着包头至北京间的旅客和行包运输任务。

对于客运工作者来说,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人,两根铁轨承载百尺车厢,旅客们将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全权交付她们,而一旦出现差错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保证旅客在乘车时的安全,不厌其烦的解决旅客在途中遇到的问题是她们工作中最主要的内容。当问起她们有没有什么诀窍时,她们说:不过是待旅客如家人一般。

有一次,一位女旅客带了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坐车。凌晨1时左右,孩子突然嚎啕大哭,怎么哄都不睡,把周围旅客都吵醒了。年轻的妈妈因打扰了其他旅客的美梦而满脸歉意。正在巡视车厢的乘务员见状,立即上前询问,原来这位妈妈给孩子喝了凉牛奶,再加上吹了冷风,孩子有些着凉。于是,乘务员迅速拿出了自己的热水袋装好了热水,又拿来备用的被罩搭在床铺上挡风。没过多久,孩子就不哭闹了。这位妈妈脸上的愁容不见了,周围的旅客也安然地进入了梦乡。

像这样的例子在她们的工作中已屡见不鲜。多年来,她们用微笑和奉献迎送着一批又一批来往的旅客。业余时间,她们还集体成立了“星火爱心服务队”,用7年时间坚持帮扶孤残儿童,并荣获了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小飞骏”:志愿服务民运会

2015年,在鄂尔多斯市举办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有一群人,他们身着蓝色统一服装,脸上洋溢着暖心的微笑。他们活跃在比赛场馆、运动员村等场所。他们就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飞骏”的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者团队。

为了确保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志愿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鄂尔多斯市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了赛会志愿者4351名、城市志愿者1002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14372名志愿者承担了赛会期间的志愿服务。如今,盛会已经结束,而志愿者们却将热情奉献的志愿精神留在了每一个人心中。

在现场观看过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表演的观众们一定印象非常深刻,在每位观众席上都摆放着一个漂亮的礼品袋,里面装有矿泉水、雨衣、扇子、国旗等物品。这个看似简单的礼品袋背后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志愿者中的1452名“小飞骏”组成了一条超级流水线,团结协作、不分昼夜为主场馆内3.7万多个观众席配备了这样的礼品袋。这只是“小飞骏”们许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在赛会筹备期间,志愿者们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们不知疲倦地学习相关知识,不厌其烦地与各部门对接工作。在赛会期间,“小飞骏”们顶着炎炎酷暑,不怕苦,不言累,完成了5万多个证件的制作,为全国34个代表团、6240名运动员、17个竞赛场馆的观众提供了细致周到的志愿服务。“小飞骏”们用辛勤的汗水和真诚的微笑塑造了最美的“鄂尔多斯名片”,得到各代表团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其他获奖者: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其他获奖者的经历也同样令人称赞:白金泉是兴安盟科右中旗的农民、哈日道卜嘎查书记,他成立了种植花生合作社,带动当地老百姓共同致富;姜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66439部队71分队一排排长,他总结出的“心理对实弹射击产生的影响及对策”、“温度变化对射击的影响及克服方法”等理论成果在全连得到推广;曹春博是巴彦淖尔电业局检修班班长,他研制的专用工具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董杰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副教授,他组织申报的“蒙古族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