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记突泉县根雕艺人苏伟

苏伟在制作根雕

近日,记者来到突泉县根雕艺人苏伟家中,一进屋便被眼前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品所折服。在门边的置物架上,有一个树根做成的“仙鹤”昂首挺立,像是在引颈高歌,又像是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在旁边的另一个根雕作品则像是一个展翅飞翔的“雄鹰”。柜台上还摆放着“喜鹊”“和平鸽”及小动物等,活灵活现的根雕作品,奔腾的“骏马”“麋鹿”等一件件作品都让记者感慨它的神奇……

苏伟生于1963年,是土生土长的突泉人,是全盟第一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小时候见到邻居家摆放的雕花总是爱不释手。但是给我一个木棒,我会特别珍视,不会去‘折磨’它,而是与它有着默契一般。”他说看见别人乱砍滥伐树木时,竟有着莫名的恻隐之心,加之对于美术、画画有着一定的功底才铸就了和根雕技艺的这段缘分。谈起和根雕艺术结缘,老苏淡淡一笑说。

一次下乡,老苏偶然发现了一块奇特的杨树根,或许是平时对于雕刻的特别关注。他便把树根带回家,越看这个树根越是心生构想,具体像什么他也说不清楚,就照着意念中的模样雕磨起来,完成这件不太成熟的作品后,为其命名为“瑞兽”,该作品也成为了苏伟的处女座。此后,苏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被人遗弃的树根,从此也开始了他的根雕艺术生涯。

在家中,老苏总是一边反复观察树根,一边从书本中汲取与根雕有关的知识。清理、雕琢、摆放、保养,每一步都有着大学问。老苏咂着嘴,略显得意地说树根拿回来之后并不急于创作,而是先摆放在一旁,让树根说话,然后才慢慢根据木质的原有纹理和造型,挖掘其中的艺术美感。

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过程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采用人工处理进行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在普通人看来,烧火做饭的树根、废弃不用的朽木都是些没用的东西,但这些老树根经过苏伟的巧手加工,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成为了一件件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多年来,为了寻找形象的树根,苏伟几乎跑遍了全县各个乡村,他曾深入山区,几天几夜不回家。一旦发现他中意的树根,像见到宝贝一样,老苏觉得这一切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有一次,他在溪柳乡寻找树根,行走间,忽然一个形状别致的杏树根从成堆的树根中显现出来。这让他喜出望外,可是树根太沉,离家又太远,天也快黑了,他决定次日租个三轮车把它拉回去。没想到第二天他有急事去外地出差,出差期间,他总是吃不下、睡不着,时时想着那个“宝贝疙瘩”。回来后,他顾不上回家,急匆匆地租了辆三轮车去溪柳乡,让他大失所望的是那个杏树根竟然不见了。多方打听、仔细询问后,得知树根原来被老乡的亲戚要去当烧材了。随即在老乡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久违的宝贝,老苏当时高兴得像个孩子,连声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最后,成就了一件精美的《福地洞天》根雕作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凭着孜孜不倦的艰辛创作和良好的创作悟性,苏伟从事根雕以来,创下了数以千计的艺术品。凭借着对根雕的造诣,成为了全盟第一批盟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7年,苏伟在县内首次举办了名为“根魂”的根雕作品展,此次作品展囊括了具象、抽象、实用等多种类的作品共40余件,凭借此展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全盟两个文明经验交流会上,他展出了《孔雀开屏》《鬼手万年》《沙发三小件》等作品,以自然生动、古朴大方的风格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2010年底,在全盟旅游产品推介会上,他的作品代表突泉参会,为突泉地方文化赢得了广泛赞誉。

“突泉县以特色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名人为基础,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才能有力地提高文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县文化产业体系初具雏形,整体实力偏弱,初步形成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等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现在的老苏是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中队长。笔者问其今后的打算,老苏毫不掩饰地说,根雕艺术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决定在条件合适的时候,把根雕作为一项产业做大,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M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