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为百姓餐桌上一道“安全锁”

食品安全,是关系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自去年10月1日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我市多措并举确保新法的顺利实施,深入推进治理“餐桌污染”,不断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构建起一条全方位的食品安全链条,确保让广大市民吃上放心菜、放心粮、放心肉。

扣紧农田到餐桌“安全链”

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链条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守卫源头成为关键。

“用手机对着二维码扫描后,生产批次、出货时间、生产企业的信息立刻显现,这样的食品吃得放心。”去年开始,家住昆都仑区的市民刘女士欣喜地发现,在超市购买肉菜的包装上多了一组二维码,只要用手机扫扫,便能在包头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上查询到食品的“前世今生”。据悉,近年来,我市狠抓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已建成自治区首家政府主导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截至目前,已建成覆盖全市多个旗县区的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关。

怎样做好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记者从市食药工商局获悉,今年4月-11月期间,我市将分三个阶段对全市各旗县区进行食用农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强化食用农产品经营者、贮存服务提供者和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的主体责任,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把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关,强化食用农产品经营者、储藏服务提供者和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的主体责任,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严厉查处和打击食用农产品市场的违法经营行为,有效消除食用农产品市场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提升我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力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杜绝问题食品上餐桌

随着天气变热,很多市民选择在外就餐,小饭店、快餐店生意火爆起来。“在外面吃饭最担心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市民张先生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几乎每天都要在单位附近的小餐馆吃饭,偶尔也会去路边摊吃顿麻辣烫。在他看来,与餐馆的就餐环境舒适相比,他对这些地方的食品安全条件是否达标更为关心。

为了切实消除流动食品摊点和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各类食品安全隐患,规范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的生产经营行为,去年7月份起,我市持续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校园周边流动食品摊贩专项整治行动,对全市152所学校周边的319个流动摊贩进行了集中检查,共抽检食品样品104批次,进一步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整体水平。此外,针对销售过期变质霉变、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和其他不合格肉食品等行为,市食药工商局对全市冷库仓储食品、肉制品加工销售主体开展了集中检查,着重审查冷冻肉及肉制品的进货渠道及检验检疫证明,并确认供货者身份是否合法、质量合格证明文件是否真实有效,确保冷冻肉及肉制品的食品安全。坚决查处无证照经营和经营来源不明或无检验检疫票证畜(禽)肉的违法经营行为,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三无”肉及肉制品,以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肉类制品,立即予以下架封存,并一追到底,查明源头,严肃处理。

目前我市冷库所有者共有44户,其中生产(屠宰)环节10户、占23%,流通环节26户、占59%,餐饮环节8户、占18%。冷库使用者132户,其中生产(屠宰)环节10户、占8%,流通环节114户、占86%,餐饮环节8户、占6%。通过检查,执法人员发现部分冷库存在进货查验制度不规范、未建立进销货台账、索证索票不齐全、冷库经营者未履行食品市场开办者义务等问题,已责令其限期整改。另外,针对畜禽定点屠宰准入和无害化处理也将严格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销售注水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严禁无合法来源的冷冻肉及相关肉制品进入市场。(记者 牛瑶)

[责任编辑:张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