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旧城的民俗文化

旧城的民俗文化

老宅里,人们聚在一起捏寒燕。全家人齐下手,一块软软的白面团儿,没过多久,就变成了一群展翅欲飞的小雀儿。

烟雨清明,除了捏寒燕,在呼和浩特旧城,人们主要是祭奠逝者(上坟烧纸),气氛有些压抑。端午节则要热闹许多。包粽子——江米红枣粽,还有黄米红枣粽子,忙得不亦乐乎。许多老户人家还要吃包子,馅料是绿油油的蒿子杆加上猪肥膘肉。端午节,最高兴的还是那些小姑娘了。花布褂子上方挂着一串花布串,像一只只喳喳叫的花喜鹊,她们在门楣上方挂着艾叶的老宅里跑进跑出。

天气渐渐转凉。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天河会。传说这天是雨日。民间还传说在这天晚上,如果蹲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之间的悄悄话以及分离的哭泣声。七月十五是冥节。除上坟烧纸之外,这天,一些旧城人会捏许多面人,还会说说这一习俗的由来。

中秋时分,秋凉似水,旧城四处却是红火异常。闲了大半年的大饼铛变得格外忙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烙月饼,那些没有合适饼铛的人家便四处去借。旧城的大街小巷,处处弥漫着烙月饼的香味儿。中秋之夜,阖家团圆。饺子摆上炕桌,还有切成小牙子的月饼和西瓜。有些人家会供月神,将月饼、槟果、西瓜等供品郑重其事摆在大院里。

进入农历腊月,旧城人家愈发地忙碌了。且不说要置办一大堆年货,一些习俗也不能错过的。腊八要腌腊八蒜;腊月廿三要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还要吃麻糖;除夕这天要贴对联。入夜,人们要祭祖,不过是在街头或十字路口烧些纸罢了,当然还要燃放爆竹接神。

大年期间的讲究则颇多。除走家串户地拜年之外,正月初八“游八仙”,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放飞一下心情;正月初十是老鼠娶亲日,旧城人会吃莜面;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踩高跷、划旱船;二月二,龙抬头。到了这天,一年一度的春节才算正式画上了句号。旧城男人会去剃头铺子剃“龙头”。有的人家会烙春饼——薄薄的面饼里卷上豆芽凉菜和腊肉,令人大快朵颐。

立春那天要早起。据说一旦被“打”(民间称立春为打春)在炕上,就会生病;惊蛰要咬脆,吃梨或辣了换(即心里美萝卜)。一年四季走到这里,似乎又听得到清明节的脚步声了……

作为一座商城和召城,旧城曾经庙会颇多;行社也多,闹社火、看大戏。此外,清末民初,每到夏天,无论是店铺掌柜还是普通百姓,都会跑到乡下看戏,谓之“踩青儿”。有文章称,山西省祁县大财主乔务的儿子称意子每年都要来归化城(旧城)避暑。他会去乡下“踩青儿”。但其人的排场要比那些掌柜大许多。

民俗,其中许多产生于农耕时代,大多与农事有关。它们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理念、情趣以及审美取向。旧城的民俗文化,无疑是对其的一种传承。但是在市民文化的背景下,民俗文化也发生着微妙变化,变得更为世俗化。如今,一些习俗已经被人们淡忘,一些则改头换面,一些仍保留着,但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文/谢荣霄

[责任编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