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创新驱动有力支撑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文件摘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创新需求,加快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实用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载体三大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草原英才”工程。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力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到35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各类科技计划,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度,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等相关政策。深入落实质量强区决定,加快实施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摘自2016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产业创新团队,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20年我区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以提高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推动园区发展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发展互联网经济。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我区云计算数据中心区位和规模优势,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大数据加快发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摘自《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创新驱动有力支撑内蒙古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工作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0.28亿元,是2011年的2.14倍。全区申请专利8876件,同比增长39.58%,授权专利5522件,同比增长36.99%。万人专利发明拥有量1.22件。内蒙古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2091.6亿元,同比增长14.2%。

完善顶层设计。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制订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内蒙古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规划(2013-2020年)》,对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做出顶层设计和重点部署。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法律保障。

积极引领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目前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据统计,近年来,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中87.6%的经费投入到企业,带动企业创新投入36亿元。“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获奖项目中,42.5%的奖项被企业摘取。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5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37家。截至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共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新型研发机构38家,攻关方向涉及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生态综合治理、稀土、蒙医药等领,覆盖全区12个盟市。

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十二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深入实施“人才强区工程”和“草原英才工程”,依托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重大科技项目和各类创新平台,大力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人才。2015年,全区共有4人入选国家人才计划,39人、21个产业创新创业团队、18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百人计划”。截至2015年,全区已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69家,协议引进院士81名,入站的院士专家团队达到480余人,开展联合科技合作攻关项目140余项,项目研究经费投入近12.6亿元,申报自主知识产权30余项,为建站单位的新产品研发、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科技人才素质提升与创新团队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的实施意见》。认定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众创空间试点31家、众创空间试点(培育)10家,认定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众创空间联盟,通过政策、项目支持,将分散、单打独斗的众创空间进行整合,采取众包、众筹、众创的模式,实现抱团取暖、多方共赢的集群效应,有效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的建设与升级。截至2015年,内蒙古共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91家,国家级孵化器8家,高新领域各类国家级基地8家,国家级高新区2家,自治区级高新区8家。2015年,“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特种车辆及其传动系统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内蒙古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创新水平跻身国家行列,也让内蒙古从此告别了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历史。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内蒙古将科技成果推广、专利转化确定为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一批科技成果得到了转移和转化。仅2015年,全区各盟市共转化重点成果160项,引进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与经济的有效融合。

 

创新,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人心。2015年,内蒙古坚持创新驱动,取得了可喜成就。今日,本报用图解的方式,将这份成就与您一起分享。

 

从5个方面全力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创新发展

4月9日召开的全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大会,对内蒙古如何推动创新、加快各领域发展从5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

首先,推动创新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

要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破除已经陈旧的观念,切实树立与时代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从而不断创造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不断提升经济活动的“含新量”,也就是“含金量”。

其次,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要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统筹各类科技资源,进行集中攻关,努力解决制约自治区发展的技术软肋和创新瓶颈问题。还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培育上下游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也要围绕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一体创新、相互促进。

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一方面要加快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成果与市场的对接,真正实现知识和创造的经济价值。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金融机构共同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

第三,加快形成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政府简政放权、管理创新、优化服务协同推进,用权力的“减法”和公共服务的“加法”,来换取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

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赋予企业在行业和技术线路上更大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政府职能要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更加注重抓宏观、抓战略、抓前瞻、抓基础。在科技投入上,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经费分配和评价结果的机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鼓励、引导和支持,构建创新服务平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要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人才的重要性,把人才培养和使用放在优先位置,把更多资源投向“人”,从人才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安排。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能力业绩和职业精神评价,让潜心研究的人心无旁骛、无后顾之忧,让创业创新的人放开手脚、有施展空间。要坚持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既要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来内蒙古创业,也要支持本土人才各展其能。

要加快完善激励和保护创新的制度体系,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通过创新获得更多收益。

第四,把“双创”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优化环境,加快完善支持“双创”的政策体系,自治区科技创新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等,要优先支持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重点支持众创空间、创业工场等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分享经济的新模式。

要把培育和弘扬创新文化作为战略任务,在国民教育、科学研究、创业就业、社会管理等各个领域,鼓励创新思维,倡导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要大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导向。要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素质,在全社会塑造科学理性精神。

第五,努力建设创新型政府。

要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思考问题、推动工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培养现代的、健康的政务文化和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培育创新理念、营造创新环境、整合创新资源、保护创新成果等方面,把政府的职责履行到位。

要坚持依法履职,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鼓励、支持和保障创新的能力,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强化监督,为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总之,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自觉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努力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使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编者按:

4月9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大会,对内蒙古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进行部署。本报从今天开始,每天以“2+1”(头版1篇评论、1组图表+五版整版深度报道)的形式,连续推出7组报道,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保运行、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提供坚强保障等方面,深度解析全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推进大会精神。

 怎样让创新驱动充沛发力?

——一论扎实推进重点工作重点项目

五大发展理念,第一位的就是创新。电子科技领域中的摩尔定律揭示,半导体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和电阻数量,每18个月增加一倍。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让创新驱动充沛发力,是今年内蒙古工作的重头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创新能力不强依然是制约内蒙古发展的重大问题,科技综合进步水平居全国第20位,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我们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高新技术产品依赖进口,症结都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面对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简单依靠跟踪模仿和引进技术,空间只会越来越小,很容易在市场的不断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发展,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方式的根本转变。社会向前迅猛发展,及时破除已经陈旧的思想观念,经济活动的“含新量”高了,含金量才会相应提高。

实现创新驱动是一个系统性变革,借助科技这个撒手锏,才能下好先手棋。补齐内蒙古科技创新的短板,就要围绕建设“五大基地”和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新兴产业,进行集中攻关,破解掉技术软肋和创新瓶颈。走不出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永远都是镜花水月。让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间的合作更密切,创新成果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这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不二法门。发动创新驱动新引擎,需要友好的创新环境。政府切实转变职能,放松管理的手,举好政策的旗,铺好创新的路,用权力的“减法”和公共服务的“加法”,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就会换来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教授说:“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优化创新生态,牢牢抓住“人”这一创新根本,使科研人员通过创新获得更多收益,才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内生动力。

现在,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长成参天大树,既需要政府建平台、出政策、创环境,也应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才会有更多的人去思、去闯、去干,创新成果才能喷薄而出。(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