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兴和县全力打造京津农畜产品基地

近年来,兴和县深入实施农业提质增效工程,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以建设面向京津地区的绿色农畜产品输出基地为目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在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上求突破。农业发展,政策扶持,科技先行。兴和县耕地面积115万亩,呈南北长、东西窄的地理特点,土壤墒情差异较大。县委政府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十二五”期间基本形成“北薯、中菜、南杂粮”的区域化种植格局。201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42万亩,蔬菜种植8.2万亩,杂粮种植15万亩。在赛乌素镇、大库联乡、五股泉乡等乡镇形成马铃薯规模化种植,建成马铃薯种薯、加工专用薯和商品薯生产基地。在团结乡、城关镇、鄂尔栋镇、大库联乡形成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并充分发挥本县种植冷凉蔬菜地域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突出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在店子镇、大同夭乡、张皋镇形成杂粮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占全县杂粮播种面积的75%。

在提升农业现代化上求突破。兴和县干旱少雨,合理利用水资源尤为重要,兴和县委政府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上,并且抓好对原有水浇地的节水改造,确保农牧业丰产增收。“十二五”以来,兴和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2015年全县喷灌圈建设总数达360套,面积18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一倍。膜下滴灌总面积达到14.3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11.63万亩,全县设施蔬菜面积1.0055万亩,稳中有升。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求突破。我国是马铃薯生产消费大国,随着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的发展,兴和县积极纳入乌兰察布市发展马铃薯300公里产业带,加快农牧业标准化步伐,推进农牧业品牌建设。在健全马铃薯产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下力气,着力培育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发展一批精深加工企业,全力挺进京津市场。

兴和县出产的马铃薯以其个头大、群体匀、淀粉含量高、无污染等特点在京津地区备受青睐。以甘蓝、洋葱、红胡萝卜、西芹、白菜为主的蔬菜,已获得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及生产基地、销售点挂牌认证和国家有机农产品转换认证。莜麦、荞麦、蚕豆、芸豆是当地特产杂粮,具有营养价值高、保健功效好、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培育发展休闲观光采摘农业,在察尔湖、团结乡、涝利海等地依托草莓、葡萄、礼品西瓜等特色种植,发展集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采摘园。

2015年,兴和县农牧业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2.16亿元,实现增加值0.72亿元,利润总额1202万元,带动农户4万户;农牧业流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7765万元,利润达到835万元,带动农户6500户。

在养殖业方面,兴和县进一步提升中小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到5500元,比2010年增长了13%,占农民从事第一产业收入的68%,畜牧业产值达到20亿元,比2010年增长40.1%,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48%,基本上占据了农业的“半壁江山”。

大力发展肉羊、肉牛、奶牛、生猪、肉鸡产业,推动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目前全县发展各类养殖场(户)184处,2015年新建、改扩建年存栏百头以上奶牛牧场2处,百头以上肉牛养殖场1处,年出栏千只以上标准化肉羊养殖场3处,年出栏千口以上生猪养殖场2处,年出栏万只以上肉鸡养殖场2处。冷鲜肉类不仅供应当地市场而且销往京津及周边地区,产品以绿色、肉嫩、味鲜引来大批回头顾客。畜产品生产总量成倍增长,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保障舍饲圈养,兴和县大力发展饲草种植,2015年全县种植饲草14万亩,饲料作物19.3万亩,草地改良2万亩,具有区域特点的现代畜牧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根据地域特征、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对9个乡镇合理布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格局。城关镇、鄂尔栋镇、张皋镇为奶牛、肉牛、生猪、禽蛋生产基地;赛乌素镇、大库联乡、五股泉乡、团结乡是肉羊生产基地;店子镇、大同夭乡是山地肉羊、肉牛生产基地。兴和县先后建成乳品企业5个,发展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176个。其中奶牛合作社5个,肉羊合作社94个,肉牛合作社18个,肉鸡合作社23个,生猪合作社36个。助推国内多家知名乳品企业在该县设立鲜奶收购点,推动了全县养殖业规模发展。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