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张建强:我的工作在田间地头

前不久,笔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以下简称“杭后”)头道桥镇联增村的千亩示范园区

张建强(左一)和农民一起撒肥

张建强(左一)和农民一起撒肥。

,见到了正和村民一起扬撒农家肥的杭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技推广员张建强。黝黑的皮肤、粗实的大手……让他看起来和身旁的农民没什么两样。

“地是农民的,但咱要比农民更用心”

张建强是一名转业军人,在被调到杭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之前,已在农村基层从事农林工作29年。

到杭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以来,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张建强长年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土地打交道,工作辛苦、忙碌:播种时,种子的包衣全是农药,皮肤过敏是常有的事,一身红疹子令人奇痒难忍;浇灌期测水流量,数据必须精准,整宿不能合眼;秋收测产量时,1000颗种子为一个参考计量值,得不厌其烦地一颗一颗数……在张建强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的最多的就是农户的号码;试验田、示范区里的哪块地是谁家的,甚至是谁承包的谁家的地他也了然于胸。对此,张建强有自己的道理:“虽说地是农民的,可咱们得比农民更用心,才能做到科学精准,把好的科研技术教给农民!”

刚开始时,张建强和同事们组成技术组进入试验示范区推广种植新技术,许多农户是不买账的。定量、定期地严格操作让一些凭老经验种田的农户感到麻烦:“种地就种地,咋的,听上你们的还能种出个花儿来?”可张建强和队友们顶着埋怨和不理解,通过种植引进推广内单314、KX3564等耐密型玉米新品种,会同上级业务专家研发创新推广的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实现了亩增效300元以上。秋收后,当张建强给农户们算了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账时,大家的思想终于转化了,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你们的技术就是好,我们是服了,今后要好好跟着你们学技术、学本领!”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张建强先后与同事们承担和参加自治区、市、旗级农业技术研发、中试、推广项目20多项,其中重大技术5项。今年3月,张建强荣获自治区“最美农技人”称号。“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让广大农民能够掌握到先进的科技知识,能帮助他们有个好的收成,再大再多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张建强说。

全旗两万亩示范田和试验田,每年几乎都要走个遍

都说大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快,朝九晚五。而对于基层一线的农技员来说,每天的工作却是“朝五晚九”一出工。

春天督导备耕抓春播,夏天普查苗情抓田管,秋天指导秋收抓整地,冬天储肥酵肥勤养地。一年里的大部分时间,张建强都在基层查农情、搞调研、指导生产。每天天刚蒙蒙亮时,他就动身离开家,直奔乡下的试验田。近的十几公里,远的几十公里。全旗两万亩示范田和试验田,他每年几乎都要走个遍。“我的工作就在田间地头,把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农民,这才能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张建强说。

随着科技种植标准的不断提升,张建强和技术员们常常是早上四五点就出门,赶到田里测试土壤肥力、检查出苗生长情况、察看是否出现病虫害,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和管护,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回家。

张建强的妻子聂喜梅说起丈夫时,饱含理解和心疼:“以前我一个人照顾老的、抚养小的,真是指望不上他,说他是个‘住店的’,可这么多年我也习惯了,他热爱这份事业,我也支持他!”(文·图/马  婷)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