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预告丨像一块石头!

[摘要]《斯通纳》本是一部被人遗忘的小说,却在沉寂50年后的今天被广泛地阅读与讨论,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出版奇迹。4月10日,与徐则臣、淡豹相约言几又书店,一起走进“斯通纳”的文学世界。

活动主题:像一块石头——今天能否像斯通纳一样活着?

时间:2016年4月10日 15:00—17:00

地点:言几又书店

海淀区 图书城西大街35号3幢一层(中关村创业大街内)

主持人:涂志刚

嘉宾: 徐则臣 淡豹

主题阐述:

约翰·威廉斯的《斯通纳》刻画了一个将追求智识当作对抗无意义的战争、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人的一生。它的意义或许不只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简直是一部几近完美的小说,机构精巧,语言优美,故事动人,展示着一种夺人心魄的完美。

——《纽约时报》

这是一部被人遗忘的小说,却在沉寂50年后的今天被广泛地阅读与讨论,创造了世界范围内的出版奇迹。

农家子弟斯通纳,背负着父母的期望进入大学学习农学,却在偶然间被文学的力量击中,一生也自此改变,他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

斯通纳一生追随自己内心对纯洁、正直的渴望,在遭遇婚姻和家庭的不幸、学院生活的不顺之后,选择像一块石头,沉默地背向外面的世界,筑起坚硬的外壳抵抗生活的侵蚀。

《斯通纳》讲述的是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却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成就完整的自我。第一眼读《斯通纳》,你也许看到的是故事,第二眼,你也许感受到的是经典,第三眼你看到了生活,第四眼你会发觉,你看到的不是他者,正是自己。

约翰·威廉斯(John Edward Williams, 1922-1994),美国作家、诗人、学者。

辍过学,当过电台播音,从过军。退役后入大学就读并获博士学位,于1954年-1985年间在母校丹佛大学任教,教授大学英语及创意写作。

曾编辑出版学术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语文学诗歌》,也创作过两本诗集。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惟有黑夜》(1948)/《屠夫十字镇》(1960)/《斯通纳》(1965)/《奥古斯都》(1973,本书获得当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

对约翰·威廉斯的写作,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评论:“当我称之为‘绝佳’,我的意思是它们(《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已经超越了各自类型范围内的评价标准。”

主办:世纪文景

协办:言几又书店 腾讯文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嘉宾介绍:

徐则臣:作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耶路撒冷》《午夜之门》《夜火车》《跑步穿过中关村》《到世界去》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

淡豹:资深文学读者,资浅文学作者。老翻译,新记者。

主持人介绍:

涂志刚:前《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

《斯通纳》:时间才是真正评价文学的唯一标准

2015年5月,英美三家电影制作公司,在法国戛纳电影节联合宣布启动一本小说的电影改编计划。它们分别是:出品奥斯卡获奖电影《爆裂鼓手》的布鲁姆制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出品《007:幽灵党》的科恩传媒(Cohen Media Group)和戛纳电影节封后之作《卡罗尔》的制片方Film4 Productions。这部令三家电影公司同时伸出橄榄枝的作品,是一本写作于1965年的小说——《斯通纳》。

五十年前当《斯通纳》第一次出版时,它面对的情景并非如此:那一年,作家约翰·威廉斯已经43岁,他的第二份书稿已经被7家出版社拒绝。这一次他把稿子投给了颇具文学品味的出版社Viking Press,接手稿件的年轻编辑最终说服出版社上层,同意出版书稿。(另一位因这位编辑的慧眼而幸未蒙尘的作家,是后现代主义大师托马斯·品钦)。

1965年,《斯通纳》出版,但它唯一收获的媒体评价就是《纽约客》的一小块书讯简介“上乘之作”。只过了一年时间,共卖出约2000册的《斯通纳》绝版。70年代,英国出版社Longman在欧洲第一次出版它,命运也与此类似。

1973年,约翰·威廉斯凭借自己的另一部小说《奥古斯都》,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然而他的获奖并没有带动自己任何作品的畅销——或许原因之一,是因为那一年与他平分奖项的另一位作家约翰·巴思,正是当时美国风头正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截至1994年约翰·威廉斯去世,两个版本的《斯通纳》一共卖出不到1万册。

这是一本书最平凡普通的命运。幸运的是,它得到地下读书圈的青睐,多年来辗转于各大二手书店。但《斯通纳》始终难以入大众视野之内,连许多书评人都不知晓有这本书的存在,更别说主流人群了。

命运就爱这么捉弄人。这本地下小说虽被长期遗忘,却也始终有人想起。2003年,在《斯通纳》几经绝版之后,英国Vintage书系出版人听取朋友约翰•麦克葛汉的建议,在英国重版,这是《斯通纳》首次回归到众人视野中。到2012年,十年间共卖出4863本。这比此前美国第一版只售出两千册要好些,但仍然属于小众阅读。

2006年,美国著名文学书系NYBR Classics系列的总编埃德温•弗兰克受一个经营书店的朋友推荐,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迅速买下版权,他并不知道截止他读到《斯通纳》的那天它已经绝版了多少年,“但这种书你总归不会错过”。

重回到美国本土文学领域的《斯通纳》,产生惊人效果。从传统媒体开始,《卫报》、《纽约时报》、《时代》杂志等媒体纷纷报道名人们在阅读这本小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将它列在自己十大挚爱小说之首,并承认过去几年里自己买了五十多本《斯通纳》作为礼物送给别人;著名演员、导演汤姆·汉克斯面对《时代》采访说:“《斯通纳》是令我爱不释手的五本小说之一”。《纽约时报》刊登书评:“世所罕有的完美小说”。

《斯通纳》在美国的热潮也席卷了欧洲。媒体炸开了花,出版商纷纷打听这是本什么样的书?2011年,这本书在法国突然大获成功。2012年年底,英国兰登书屋(Random House)再版《斯通纳》,一年之内售出近17万册。同年,《斯通纳》在荷兰出版,平装版一年之内销售近20万册,并荣登荷兰畅销榜榜首数周之久。

2013年,《斯通纳》在国际书市上大放异彩,先后登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及以色列的畅销榜榜首。《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撰文讨论“《斯通纳》现象”。更不要提无数的作家主流媒体竞相赞美。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接受BBC广播采访时说:“《斯通纳》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文学之人的传奇。”《纽约客》发表书评:“《斯通纳》出版五十年后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卫报》刊发作家朱利安•巴恩斯书评:“《斯通纳》——2013年度必读”。2014年,英国最大连锁书店——水石书店评选《斯通纳》为年度选书,并推出限量精装定制版。

这是个惊人的现象,一本50年前出版的小说,成名竟在50年后。读过《斯通纳》的读者总是忍不住把它分享给身边的人。让这本书回归大众视野的出版人埃德温•弗兰克的话也许能够给出答案:“这本书把焦点投向了这样一种人的生活,他非常非常平凡普通,但在另一意义上,可以像任何人的生活一样丰富”。

《斯通纳》讲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一个勇者有过的失败不失意的人生: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自一堂选修文学课为起点,他的一生就此悄然改变。未来的斯通纳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在他生命的尽头,或许他可以坦然面对这个问题:你的一生,还要期望别的什么吗?

一部蕴含着真诚、激情与紧凑力量的小说,探究了历史洪流所忽视的人性之间的冲突、溃败与幸存,重新唤起思考每个个体独特存在的意义。作者约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2015年11月,文景出版《斯通纳》中文版。封面由台湾设计师王志弘操刀,壳面内封采用六种颜色,随机发售。

[责任编辑:贾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