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在烈士安葬的日子,我们不妨聊聊他们的生前身后事

又是一年清明时,回家的诉求,也在每个游子心中如春苗般悄悄涌起。

60多年前,一大批渴望卫国建功的中华好儿男,昂首跨过鸭绿江。只不过,有些人这一去便是永别,成了再也无法回归祖国故乡的“游子”。

风萧水寒,战火无情,烈士们殁于异国他乡,有的甚至殒后无名,遗骸上的荒草长了一茬又一茬。值得欣慰地是,在经历了多年的“别离”之后,今天, 36名烈士的遗骸终于安葬在了祖国的土地上。

回家,回家……虽然这回家的路,一走便是半个多世纪,但他们终究还是回来了。在烈士安葬的日子,我们不妨聊聊那些生前身后的故事,以此表达深厚的敬意。

回家

“父亲啊!我虽然还没有来得及学会叫你一声‘爸爸’你就永远地走了,可我跪求您:爸爸,下辈子您还做我的父亲!”

这是一位志愿军烈士的后代,亲赴韩国三八线战场时,写给父亲的祭文。60多年前,当烈士还是位年轻的父亲时,他的孩子还不会叫爸爸。60多年后,当年幼的孩子都变成了头发花白的老人,烈士仍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很多士兵牺牲前对战友说:你不能死,你要活着回国,结婚后多生几个娃娃,让他们在清明节到我坟前看看。”一位长期采访志愿军老兵的记者曾如是说。

阴阳可以两隔,但隔不断亲人的思念,隔不断这血脉亲情。回家,不仅是烈士们生前的渴望,更是志愿军烈士的亲人们,始终无法坦然的话题。

烈士李家发,是一位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烈士母亲临终前,向女儿李家英诉说了最后的遗愿:“将来去朝鲜,记得从妈妈的坟上弄一把土,撒到哥哥坟上,代表妈妈抚摸他。也从哥哥的坟上弄一把土回来,撒在我坟头上,代表我拥抱他。”

儿行千里母担忧,儿子回不来了,母亲也要离开人世了,但生不能在一起,死,也要给儿子一个拥抱。从此,寻找哥哥李家发,成了李家英最大的“任务”。

“英雄凯旋回祖国,妈妈倚门盼儿归;英灵回到家,妈妈摆上饭和茶,含泪带笑把手拉;问他在朝可想家,问他梦里可见妈,问他可饿可累了,哥哥含泪把头点,可惜没说一句话……”

这是李家英第一次到朝鲜寻找未果后,怀着愧对母亲的心情,含泪写下的诗。她可怜妈妈,因为妈妈至死,也没等到儿字回家;她心疼哥哥,因为哥哥躺在异国他乡,亲人们很难去看他。

2009年,李家英终于找到了哥哥的墓地,但却是合葬墓。包括她的哥哥李家发在内,墓中共有1080名烈士。

当听到自从1958年后,这个墓地再也没来过中国人时,揪心不已的李家英双膝下跪:“你们1080个人都是我的哥,哥哥啊,你们在天之灵一起快跟随妹妹回祖国,回到母亲身边。”

回祖国,回到母亲身边。人类共有的情感,也促使着烈士“回家”的日程不断迫近。2013年6月,韩国总统朴槿惠访华期间,提出移交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意愿。由此,从2014年到2016年的3年间,已经有541具烈士遗骸回国,了却了那姗姗而来的“回家梦”。

活着

任玉竹和邓万芹相聚场面

任玉竹赴朝参战的时候,是在1951年,当时她才17岁,身份是志愿军第五十军某野战卫生所护士。

1952年11月20日,卫生所遭到敌军轰炸,屋子的大梁瞬间便压住了床上的任玉竹。此时,她的战友邓万芹在奋力逃脱危险后,直接冲向火海,忍着剧痛推开大梁,救出了奄奄一息的任玉竹。

后来,任玉竹和邓万芹失去了联系。但这么多年来,任玉竹始终感念着邓万芹的救命之恩,从来没有打消过找到救命恩人的念头,这一找,就是整整60年。

真情付出,终有回响。2012年底,任玉竹终于联系上了邓万芹。当时,任玉竹已经78岁,邓玉芹81岁。她们在电话里非常激动,情难自禁间,两人大声唱起了志愿军战歌。

战争的残酷,在于对生命的吞噬和掠夺,活着,无疑是幸运的。但正因为经历过生死时刻,所以两位老人才更能体会“战友情谊”的分量。所以,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无论你在何处,我都会跋山涉水来看你。

这也就是为什么,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普通一兵的狄永志要发誓植树。战争结束回国后,狄永志因伤残退役重归故土。每每想到自己活着回来,但很多战友却“死不还家”,狄永志都会十分难受,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

1981年,狄永志卷起铺盖,上山开荒,发誓从此之后只种树木,以怀念和告慰牺牲在朝鲜战争中的战友们。一坚持,便是数十年。

狄永志在为战友烧纸

每个人,都在划着活着的痕迹。可志愿军烈士们的痕迹,并没有因为生命的消亡而结束,相反,他们曾经的世界、曾经的价值观念,仍在活着的志愿军老兵身上,酣畅淋漓地体现着。

传承

活着,更在于经硝烟沉淀下来的价值,得以接续流传……

是的,正是经历了无数战友的离去,活着,就不能仅仅是活着,而要让躲过战争的生命更有张力。

杨光贵在领誓

正是缘于传承的自觉,四川省遂宁市老志愿军战士杨光贵自费建起中华英模事迹展览馆。他费尽心血,收藏了1000余幅抗日战争珍贵历史照片,免费向社会开放。碰到学生参观,他还会亲自带领宣誓……

王顺才在讲解

正是缘于传承的自觉,北京劲松街道华腾园社区的志愿军老兵王顺才,甘愿将珍藏了半个世纪的170多幅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表格放在社区花园内展出……

段乱乱在打电话

正是缘于传承的自觉,志愿军老兵段乱乱发挥自己爱编爱唱等特长,和老战友们深入当地农村和学校宣传宣讲演出上百场次,并将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当地工委教育基地……

南山军魂园追悼活动

正是缘于传承的自觉,重庆籍志愿军老战士们提议建造南岸区南山龙园军魂园,将埋骨他乡的9648名志愿军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石碑上……

由此,今天36名烈士的“回家”,其实有了更多意蕴的考量,不仅仅限于感动一下、触动一下,更多的还是应由感动衍生出我们究竟“如何好好活”的自觉思考。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如果,你能从内心深入认同这些人是最可爱的人,并且在新时代的今天,自觉去做一个最可爱的人。那么,烈士们的回家,才是真正的回家……

接英灵有感

于洋

和风细雨近清明,

再赴韩城接英灵。

异域长眠数十载,

日夜祈盼魂归来。

烈士殒命为社稷,

总有蝇虫泣血欢。

家国不幸在忘本,

后人切莫付笑谈。

硝烟散尽犹未久,

忘战必危警世言。

强军固防承遗志,

先辈精神永流传。

半岛迎归非终点,

他乡亦埋赤子骸。

东望扶桑思定远,

何时鸣笛威海湾?

[责任编辑:i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