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赶交流

每当我从电视上听到晋剧的丝弦声和锣鼓声,就仿佛置身于当年农村交流会的情景之中。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文化生活开始丰富起来,交流会很受人们喜爱。那时,我在一所偏远的乡中学任教,每年的交流会都要参加,所以至今记忆犹新。

一年一度的农村交流会一般安排在八月下旬,大约十天。此时,河套平原已是丰收在望:葵花低下了沉甸甸的头颅,玉米孕育着金灿灿的果实,瓜果已飘溢着浓郁的馨香。处暑刚过,气候宜人,人们也比较消闲。此时举办交流会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农村的交流会是一个盛大而喜庆的节日,十里八乡的人们坐着驴车、骑着自行车、开着四轮车,穿戴齐整、喜气洋洋的前来赶交流。交流会场更是热闹非凡:熙熙攘攘,人声鼎沸,耍把卖艺的、说书逗猴的、播放录像的、打虫祛痣的、卖老鼠药的……都汇聚于此,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戏场外面,各种摊位相对排开,内容丰富多彩,一边是卖饮食的:有杂碎猪爪炖羊肉、炒菜烩菜和馒头;汽水凉粉拉面水饺、麻花麻叶鸡肉蘸糕;西瓜香瓜苹果梨、沙枣瓜子煮玉米等等。一边是日用品摊位:成品衣服五彩布料、鞋帽袜子针头线脑,香皂肥皂洗衣粉、锅碗瓢盆塑料桶等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人们被这红火的场面深深吸引,穿梭于这有限的空间,就像阿里巴巴走入神秘的山洞一样,眼里充满了惊奇与兴奋。他们欣赏着五颜六色的商品,询问着商品的价格。

交流会是男人们最放松的几天,他们碰到熟人,要找个卖饭的摊子坐下来,点两个凉菜,边拉家常边喝烧酒,喝到兴致时还要猜拳行令,最后每人吃一碗炖羊肉,一脸的惬意和幸福。女人们则是三五成群的忙着给孩子买衣服和鞋袜,有的为自己选一块廉价而好看的布料,或为家里添置些零碎物品,她们可没有男人们下馆子、吃肉喝酒的福分和闲情。

交流会一天安排两场演出。那时,主办者多数邀请山西省的晋剧团或巴盟晋剧团前来演出,因为河套人对晋剧情有独钟,百看不厌,诸如《打金枝》《算粮登殿》《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上午看演出的人比较少,多是老人和孩子。晚上看演出的人很多,因为晚上天气凉爽,人们利用这一大好时光,舒展一下心情,放松一下心情,歇缓一下身子骨。那真是:场内外灯火通明,夜空中群星闪烁。当开场的锣鼓敲响后,人们纷纷拿着票涌进戏场,忙着寻找自己的“座位”。提前占了“座位”的孩子们忙着招呼家人或好友就“座”。戏场内人声嘈杂,尘土飞扬。抽烟的、嗑瓜子的、吃沙枣的……大人们拉着家常,孩子们追逐嬉闹,人们在耐心等待着戏剧的开场。戏台前的灯光映照着紫色的帷幕,也吸引了无数的扑灯蛾、蝼蛄纷纷“登场”,也为孩子们的玩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戏演到中间,有人站起来出去方便时,人群中就引起一阵骚动,尘土也随之弥漫开来。后面的人就大喊大叫起来,有的还骂骂咧咧,也有个别机灵者以维持秩序的名义喊叫着让人“坐下”,却乘机走到中间找到了合适的位置,这也同样引来一些人的嘲笑和谩骂。

几天的交流会很快就结束了,但随后的好长时间里,人们的耳中仍然回荡着婉转优美的歌声,眼前仍然浮现着交流会场的热闹情景。因为它既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一顿丰盛大餐,也是父老乡亲们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增进友谊的一次大聚会,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看戏的内容。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