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80后马强的面塑情结

 

爱绘画的追梦人

多啦a梦、忍者神龟、猪八戒,老寿星、老虎……走进马强家中,记者立时被这些风格不一、色彩鲜艳的面塑吸引住了。一个个面塑被分别固定在小竹签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竟出自一个80后之手。在众多作品中,活灵活现的孙大圣最引人注目,只见大圣一袭红袍,身着金甲,神情桀骜,姿势是京剧里孙悟空的动作,威风凛凛。据马强介绍,这件《金猴奋起》作品创作于2013年,是他在家看电视剧《西游记》时获得的灵感,加以想象创作而成。

马强出生于1983年,幼年时并不符合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对文化课的兴趣一般,却对绘画情有独钟,也展现出了他惊人的绘画天赋。

据马强的母亲付翠玲介绍,当时很多邻居都劝她把孩子送去学绘画,但作为普通工人家庭,家里拿不出多余的钱去培养马强专门学画。更多时候,马强只能靠废旧的练习本自己琢磨,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花鸟鱼虫到人物,他全靠模仿一点一点地揣摩技巧。

食品雕刻展现天分

2001年,15岁的马强进入呼和浩特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习烹饪。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新的爱好——食品雕刻。从未专业系统地学习过绘画的他,凭借着自幼对绘画的喜爱,很轻松地投入到了食品雕刻中。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带着大家由易到难雕刻一些食物作品,从最简单的萝卜花雕起,逐渐过渡到花鸟鱼虫,以及复杂的龙凤图案。在这里,马强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创作天分,并且在高二时参加学校举办的雕刻比赛,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马强当时的获奖作品是一件《姜太公钓鱼》,鱼是活的,盛在大茶盘中,姜太公是马强亲手雕刻而成。在这件作品上,马强花费了太多的心思,连一直教他《食品雕刻》课程的石老师都不敢相信这件作品竟是出自他的学生之手。这件《姜太公钓鱼》作品给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于马强毕业多年以后,石老师找到他,要他编写一本有关食品雕刻的专业教材,马强欣然应允,成为这本专业教材的副主编。据马强介绍,直到如今,呼和浩特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仍然沿用着这本教材。

 

9年前到苏州拜师

2007年,马强成了内蒙古锦江国际酒店的一名厨师。除了平时做些食物雕刻,逢年过节的时候,马强还会帮酒店做一些较大的雕塑作品,比如用泡沫板雕出三四米的圣诞老人等。由于工作表现出色,马强在2011年被酒店派到了苏州学习,在这里,他有幸接触到面塑,师从苏州面塑大师周毅。

在跟随周毅学习面塑一个月以后,马强掌握了捏面塑的大部分技巧。“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捏面塑的手艺绝不是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能够掌握精髓的。马强告诉记者,他真正能达到熟练的地步,是在培训学习面塑两年之后。“捏面塑就跟做饭一样,谁都会,但要当一个真正厨师,却是需要艰苦练习的。”马强说。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马强认识到捏面塑时,人物的脸是最难拿捏的。一个人物捏得好不好,百分之八十是看脸,而在人物的脸上,眼睛传神与否,决定了一个面人是否生动。他的老师周毅最让马强佩服的是,“一把小刀,寥寥几下,就把人物的眼神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一下子就让面塑活了起来”。看似简单,但在马强真正制作仕女面塑时,才感觉到人物的表情刻画有多难,这也是马强在捏了2年面塑之后,才敢称“手熟”的原因。

今年春节,年味儿正浓时,马强带着自己创作的面塑,来到大召寺附近售卖。这样的场合,往往是一众手艺人各展神通,年轻的马强却意外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我看着年龄小,不少人都感叹现在还有这么年轻的人会这么古老的技艺。”马强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

精雕细琢传承技艺

马强清楚地记得,老师周毅在教他技巧时说过:“捏面塑的手艺自有它的价值,不应该让它消失,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尽自己努力把这份技艺传承下去。”

马强把师傅的话深刻脑海,他愿意把这门技艺教给更多的人,但让他遗憾的是,找他学习的人不少,却没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大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其实捏面塑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多的是在创作的时候培养一丝不苟、精雕细琢的品质,没有兴趣支撑的话,很难一门心思坚持下去的。”马强说。在采访结束时,马强很恳切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真正爱上这门技艺,和他一起努力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