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姜振宇:“读心术”是骗术的代名词

 

从象牙塔里的学者走上电视荧屏,姜振宇因与孟非等知名人士搭档《非常了得》节目而被观众熟知,他带火“微反应”一词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个称号——“读脸男神”。近日,继2011年推出《微表情》和《微反应》之后,姜振宇的第三本书《掌控者》问世。

近一年,姜振宇的出镜率不再那么频繁,还原到学者身份才是他真正的底色。目前,他领导着国内首家应用心理应激微反应进行测谎的研究团队,受邀为多家国内知名大企业做员工培训。同时作为国内多家公安机关和反贪机关的特邀研究人员,参与了大量刑事案件的侦查、分析工作,这使他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案例。

姜振宇认为,微反应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身体语言,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学习方法,也必须具备真实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掌控者》便是以100多个真实的案例为原型转绎成的一部场景化的故事书,更是一部鲜活的“职场生存手册”。仅就写作方法和直观阅读体验而言,《掌控者》与前两部作品的学术范儿有极大区别。讲故事的同时将故事中的应激反应单独做成注解,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信息模块,姜振宇说这样“似小说非小说”的写作风格三易其稿才确定。对普通读者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可能比较“烧脑”,他建议读者第一遍先读情节,第二遍再细读专业注解。

姜振宇称书中所讲技巧知识这些“术”只是方法,背后的“道”才是其真正的追求,而这个“道”即是——“求真”。“行为分析的丝丝点点细节技术,都是为了防止被坏人的伪装所欺骗,也为了防止被错误冲动而误解了好人。无论是与同道者达成合作,还是掌控敌对者的欺骗与侵犯,最终是为了‘谨慎求真’。这个真,以及求真的过程,就是本书的道,也是我想表达的东西”,姜振宇说。

 [对话姜振宇]

  微反应研究可实现一定程度读心

  但“读心术”是骗术代名词

新华网:新书名《掌控者》风格看起来霸气又带有些攻击性,为什么要定这样的名字?

姜振宇:掌控者的意图,在于掌控事情,而不是掌控人。使用暴力的方式控制别人,不论是生理暴力还是规则暴力,都是很低级的手法。用智慧和科学的方法来观察、引导和控制他人的感受与决策,让他们自主、自愿地做出我们想要的决策,才是游刃于这个文明社会的高级方式。

微反应的研究重点,是人的细微情绪反应和行为意义,以及造成这些反应的利弊因素。学会观察和干预人的情绪与决策,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无谓的摩擦和误解,大幅提高交流的效率。掌控者的能力,在于清晰地看到身边各种纷繁因素,洞悉前因后果,使用科学的方法掌控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从睡醒到睡着这段清醒时间,都在有意图做好身边的每件事情。我们想把每件事做到完美,尤其与人打交道,希望没有障碍地交流、达到目的,如商业谈判。我们想尽方法占据优势、控制事件,那为何不尝试微表情这种经过科学检验、可稳定取得效度的方法呢?若懂得看微表情,预判行为,很可能获得对事情的最佳掌控。

新华网:严格意义上讲《掌控者》不能算做一般性的小说,但也迥异于常见的学术作品。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常有停顿与断裂感(个人感觉),为什么选择采用这样的写作方式?

姜振宇:这种写作的方法,也是三易其稿之后才敲定的最终形式。

现在的读者群,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比较轻松的获得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如果是写成传统的学术作品,如案例研究报告或者教材,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讲,获取有效信息是吃力的。网络上那些关于微表情和行为分析的伪知识之所以能够传播那么快,信众那么多,就是因为他们敢于“直接给”,结论又简单易记,符合大众的需求,只可惜都是错的。再加上有些电视节目,用明星表演“冷读术”“读心术”等噱头来宣讲,对公众的认知形成了很大的误导。

我们研究行为分析,研究人的情绪反应规律,还是希望更多的感兴趣的读者能够接受经过科学检验的真知识。所以,在两者之间,我选择了这种办法,把案例改编成故事,并将故事中的应激反应单独做成注解,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信息模块。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以先看一遍故事,整体阅读下来之后,就可以明白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原则,并对人类的复杂行为意义产生兴趣。第二遍的时候,在已经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就可以开辟一条新的兴趣链,仔细阅读细节的专业知识了。

新华网:有些读者把微反应观察看作是“读心术”,两者能划等号么?

姜振宇:“读心术”这个称号非常酷,很有传奇色彩和想象空间,很受欢迎。不过,可惜“读心术”这个词也被各路江湖骗子所钟爱,所以在各种昂贵的培训班里,经常会打着“读心术”的旗号来增加神秘感,然后收取很高的费用。这样一来,“读心术”就被负责人的研究人员看做骗术的代名词之一了,尽管公众很喜欢。

事实上,抛开所有偏见不谈,通过解读人的应激情绪反应,判断人对于刺激源的认知和感受,并建立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比如“我一提借钱他就生气”),是可以实现一定程度读心的,只不过,作为低调严谨的科研人员,我们不愿意和骗子为伍而已。如果有机会举办“读心术”大赛,我倒是希望能够和各路骗子、魔术师、江湖讲师现场一较高下。

  《掌控者》讲“术”背后的“道”是“求真”

新华网:《掌控者》中,您把微反应观察应用场景从距读者较远的刑侦领域拉近到日常生活、职场,虽然书中也有破案的情节,但整本书更像是职场生存手册,是否担心普通读者在应用时可能会产生过度敏感与阐释?

姜振宇:用大量职场的案例来描写微反应,是一个策略。

首先,大部分读者都有工作,都有自己的工作环境,都有自己的上下级和同事,即使不读这本书,也会有大量的读者去看《潜伏》、《甄嬛传》这样的小说来参谋自己的处境和策略。

与上述作品重点放在情节铺设与勾心斗角不同,《掌控者》的重点是“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应当如何读懂别人的想法”,这个诉求每个人都有,所使用的方法不尽相同而已,有星座、有血型、有各种性格学说,甚至还有面相和八字这样的江湖经验。既然逃不掉这种诉求,不妨使用更加科学严谨的方法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只要目标不是害人和窥私,就会取得更好的沟通效果。增进彼此间的真诚和顺畅,其实是每个人所想,区别只在于走不走心。

新华网:有读者感叹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心理:“掌握微反应观察能力是一旦拥有永远也摆脱不了的本领,可以带来好处,但又怕因此造成自己的心理压力与负担宁愿自己看不到听不到”。这种能力是不是适合所有人?对这样的读者,您有什么建议?

姜振宇:人人都希望尽可能多的知道真相,能知道多少真相,要看能动多少脑筋。当你能够把大脑的思考做到“见微知著,谨慎求真”的时候,心理承受能力是同步提升的。当你只愿意记住错误的“向左表示回忆,向右表示编造”,或者“鼻子里有海绵体,所以说谎会鼻子发痒”的时候,这么简单的思维模式当然无法承受自己被骗之后的震惊和惶恐。所以,愿意动脑子的读者,不必担心。

新华网:看您的书后,相信普通读者会在知识、技巧,即“术”的层面有很多收获,透过“术”,您是否还想表达一些更深层次的理念?

姜振宇:这个问题是在问,《掌控者》里面有没有道?有。术是方法,道是追求。行为分析的丝丝点点细节技术,都是为了防止被坏人的伪装所欺骗,也为了防止被错误的冲动而误解了好人。无论是与同道者达成合作,还是掌控敌对者的欺骗与侵犯,最终是为了“谨慎求真”。这个真,以及求真的过程,就是本书的道,也是我想表达的东西。

  《非常了得》最合口味 做节目“会犯错,不是演戏”

新华网:最近这一年您在电视荧屏上不像前些年出镜得那么频繁了,电视节目本质上还是秀场,有时候虚实难分,您参与的这些经历对您的研究有多大的帮助或关系?

姜振宇:当初刚接到节目邀请,我其实是拒绝的,我之前不接受做研究的人跑到大众媒体上做综艺,总觉得这种(微反应)挖掘秘密、涉及“隐私”的研究和公开谈论有矛盾,况且也无电视经验。不过,《非常了得》节目组告诉我,这档节目是找人讲故事,真假不明,嘉宾判别真假。他们需要专家从学术角度解释选手说谎的破绽,并且节目组提供物证验证。这份严谨,使得这节目好像一块专门为我准备的馅饼,还是最合口味的。

我不喜欢那种毫不严谨甚至逼人就范的分析,被分析的人到最后出于对节目组或者嘉宾的尊重而认可、点头,有的时候还是因为自己被夸得不好意思不认同,这些主观表述无法证明对错,心理“专家”随意发挥,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不管基本事实。

我过去研究犯罪嫌疑人,他们由于怕被揭穿遭受法律制裁,因此完全在收敛型伪装,属于‘黑色极端’;而节目选手心态则相当放松,只要成功欺瞒就会得到赞赏,没有切身之痛,这叫‘白色极端’,即张扬型伪装。

做电视节目,让我尝试到一批鲜活、全新的样本,深入拓展了微反应后续研究。很多公安、检察机关中需和真嫌疑人打交道的观众,主动找到我直接说:“姜老师,我们看节目,就是因为你会犯错,知道你是真做研究而不是演戏,分析得又很有道理,所以才来找你。”

新华网:最近科幻小说《三体》在国外获得“雨果奖”引起当下的科幻文学热,您是否有计划将微反应的技巧糅进文本,创作科幻题材作品?

姜振宇:如果写科幻的话,大概要在《掌控者(四)》了。因为在前三部中,我会把实际发生在社会上和我们身边的案例写完。在《掌控者II》里面,会以刑事案件为主线,计划在《掌控者III》里面,以商业利益的竞合纷争为主线。等到把我筛选出来的经典案例写完,才有可能设计超现实的科幻题材。

如果真要动笔,那时的读心、反读心、意识陷阱、思维扭曲等“超能力”攻防战,是我感兴趣的东西。我的本硕博都是计算机专业,大脑的信息入侵和反制,能够与计算机的入侵和反制在某种程度上接合起来。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