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修水库

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81年7月6日更名为乌拉特中旗)温根公社后边的大山里,有一股泉水。泉水顺着人们修好的渠道,弯弯曲曲地从北向南流,清清亮亮的。那是一条不冻之泉流出的生命之水。公社所在地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家属们,牧业队的社员以及他们耕种的田地、绿化的林木,饲养的牲畜,用的、喝的都靠这股泉水。

随着公社所在地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耕种饲草料地、菜地面积的扩大和绿化林木的增多,用水量越来越大。因为年久失修,渠里的泉水越来越少。

为解决人们的用水问题,公社决定在北面的山沟里修水库。1973年6月12日下午一上班,校长敖登老师就跟我说:“宋老师,你们五年级明天停课,去参加公社的修水库劳动,时间一个星期。放学前,你通知学生,并让跑校生带工具。”

“带什么工具呢?”我问。

敖校长说:“修水库建坝需要石头。你们的任务就是捡石头。工具?我看带些筐就行了。”

放学的时候,我跟同学们说明天劳动的事。大家一听说劳动,而且是去山里,高兴得直拍手。

第二天8点多,我带领全班16名同学,跟在公社和其他单位干部职工后面,向北山沟走。

修水库的地方离学校大约3公里。同学们跟在大人们后面,边走边说边笑。“红旗,你们看,山沟里有好几面红旗。”李智明同学一边喊,一边用手指着前面的山沟。那插着红旗的地方就是修水库工地。工地在两座山中间一条干涸的河床上。大人们已挖出了一条几十米长的横沟。抽水机轰鸣着,不停地从沟里往外抽水。沟的北侧堆起一条长长的沙坝,那是从沟里挖出来的泥沙。我站在沟边上向下看,沟里有十几个人在劳动。他们用铁锹将沙子、石头挖起来,装进筐里,然后由上边的人用绳子提上来,把沙子石头倒到坝上去。公社党委书记赵子安也在沟里劳动着,身上挂了不少的泥和水。一边干活,一边跟他身边的人说着什么。

“这也不是水库呀,怎么说修水库呢?”休息的时候,我问赵书记。

赵书记笑了,说;“说是修水库,其实就是一项截伏流工程。咱们吃的泉水就是从这里流出来的。它的下面有一条暗流,一年四季不停地流水,可流出地面的少,在地底下流跑的多。现在修它,就是把地下的水流截断,让它全部流到地面上来,流到公社去……”

我明白了,这是一项截断地下水流,让它浮出地面,顺着水渠流到公社解决人们用水问题的工程。工程的关键是横着在河床里挖一条深沟,然后在沟里筑起一条混凝土坝,这样地下泉水就被截住,浮出地面来,流进渠里。挖沟筑坝的工程虽然没有修水库那样浩大,可在当时的条件下,全靠公社干部、单位职工出人出力来完成它,困难还是不小的啊!

赵书记说:“学生们年龄小,劲不大,不能让你们干重活,你们的任务就是捡石头,把河床里、山坡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石头,能捡的全捡回来,堆在沟旁边,等打水泥坝时要用到它们。”

我说:“劳动任务昨天敖校长都布置过了。这不,我们已捡回不少石头了。”我指着刚捡回来的一堆石头跟赵书记说。

石头是山里的大路货,山坡上、河床里,到处都有。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个筐,捡满了就抬回来,倒在水沟边的石堆上。

经过几天的劳动,施工现场周围的石头差不多被我们捡光了,同学们要走不少的路,到很远的地方去捡。路跑得多,捡回的石头少,大家的劲头渐渐地松懈下来。为了调节一下同学们的情绪,休息的时候,我说:“咱们到东边那个山顶上看看。”

听说上山,男孩子们来了兴趣。还没等我站起身,武士雄、何凤山、庄东风、李智明他们就向山上跑。河床边上的山在山沟里看很高,可到了它的顶上,发现它是众多大山中的矮子。山顶平平的,一点也不陡。我们站在山顶上,喊呀,跳呀,非常热闹。我向东、向北、向西望去,全是连绵起伏的大山,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宋老师,快来看,这里有一堆发菜。”我正被群山的雄伟所陶醉,庄东风的喊声打断了我的思绪。

以前听说过发菜,是一种菌类,很有营养价值,但从未见过。山顶居然有发菜,我走过去看。这时,几名同学用小石子把那堆发菜围了起来。蹲在跟前看。庄东风同学给我让开地方。我看见牛蹄印大小的一个坑里,有十几根黑黑的,几寸长的跟头发一样的小东西睡在那里。啊,真的是发菜。“因为它跟人的头发相似才得其名的吧?”我问同学们。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正在大家谈论发菜的时候,山下传来了劳动的口哨声。我说:“休息结束了,大家快下山劳动。”

不知不觉,7天劳动结束了。收工前,我去找赵书记:“我们明天要上课,不来劳动了。”赵书记说:“回去上课吧,学生还是以学为主。这几天你们捡了那么多的石头,孩子们也够累了,让他们一边上课,一边休息休息。”

过了一些日子,我和田守信老师到水渠里拉水。发现水渠里的水比以前多了不少,水流的速度也比以前快了许多。看着那快速流淌的泉水,我跟田老师说;“赵书记他们把水库修成功了……”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