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母亲给女儿塞“避孕套”你咋看?

宁波海曙区组织一帮家长学习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一位妈妈讲述了自己沟通失败的经历:女儿要去外地上大学,这位母亲想告诉女儿,在外念书,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但尝试了几次,实在不知怎么开口,母亲就在女儿打包行李的时候,当着女儿的面把一盒安全套放到了旅行箱里。女儿一脸排斥,把安全套拿了出来,还说了句:“你有病啊!”

南方都市报发表兽兽的观点:这件事的重点,可能并不在安全套和性上,而是家长沟通技能的笨拙。你想想,家里从来没提过孩子打哪来、初潮怎么回事儿,没讨论如何避孕、什么是HIV艾滋病,突然有一天,无端端扔过来一打套套。放那么大的招,谁接得住?妈,你想过我的感受吗?凡事都讲铺垫,这么突兀,放谁身上都受不了不是?女儿嗔怪母亲“有病”,不是说家长做得不对,而是教育方式上用力过猛,臣妾做不到。平心而论,这位母亲的举动,本质上没什么错,甚至算得上家长中的异数,堪称开明的典型。首先,她起码不否认青少年是有性的需求的,而且这样的需求是合理、符合人性的,这比那些矢口否认,或者想当然认为“我家孩子不会”的家长,简直不知高到哪里去了。其次,往女儿包里塞安全套,不是鼓励孩子跟人发生关系,而是一种提醒,说明父母对你有责任,看着你呢。比起不问不说,或者突然放大招,尽早表明你的态度,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主动、愿意跟你谈,也许才是如何跟孩子谈性这件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小蒋随想:直到女儿要离开家到外地上大学,母亲才想起来要谈性乃至避孕,是不是有点“临上花轿现扎耳朵眼”的意思?这位母亲的尴尬,也印证了学校与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固化的、心照不宣的理念——上小学与中学时,孩子就该“心无旁骛”地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后似乎大家就能“喘口气”乃至“大撒把”。由于此前一直致力于“心无旁骛”,学校与家长对孩子给予的“那方面”教育少得可怜。考上大学的孩子即将“被撒把”,这位母亲既想赶紧“补课”,又不知如何补起,慌不择招让女儿感觉“很黄很暴力”。除了家庭性教育的匮乏,这事还反映出许多家长不会与孩子沟通,除了督促学习、满足物质所需以外,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聊天。这之中,固然有青春期的孩子比较“叛逆”与代沟的因素,但许多家长只会说“为了你好”,而不是学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也导致双方“不在一个频率”。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知如何与孩子谈性,只是许多中国家庭缺乏有效与积极沟通的一个缩影。母亲给女儿塞安全套,还算不错;那些留守儿童,那些在外打工常年见不到孩子的农民工,面对面说话对他们或许都是奢侈的……

[责任编辑: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