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大棚蔬菜:小农户如何对接大市场?

 

郭有明在蔬菜大棚忙碌

 

王国文察看种苗

来自内蒙古自治区价格监测中心的信息显示,2016年2月15日,我区蔬菜综合平均价格为9.32元/公斤,与2015年2月15日的全区蔬菜综合平均价格相比,上涨了25.32%,涨幅前五名的品种为豆角、尖椒、芹菜、油菜和圆白菜。统计还显示,从2015年10月中旬开始,全区蔬菜综合平均价格已连续13旬不同幅度上涨,累计涨幅达109.04%。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个多月内,我区的蔬菜综合平均价格已翻了一番。在蔬菜价格高位运行的背景下,记者走访了首府地区多个可以在冬季种植蔬菜的温室大棚基地,试图寻找蔬菜涨跌的规律。

菜农之困

2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南郊区的赛罕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个示范区覆盖金河镇10个行政村,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集现代农业生产、科研成果转化、农资信息交流、博览示范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绿色循环产品发展区。

在舍必崖村的蔬菜种植基地,记者遇到了72岁的村民冯素珍大娘。前些年,她们一家3口种植着4个大棚,一共8亩地,日子倒还过得去。然而,随着冯大娘和老伴的年龄越来越大,日子却过得越来越艰辛了。前些日子,他们的大棚里种植了1亩香菜和1亩油菜,大约收获2000公斤,由于找不到销路,这些蔬菜渐渐长老了。冯大娘一狠心,将已不能出售的一些蔬菜铲掉。在冯大娘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她家的大棚里,里面还有一些香菜,散发出清新的味道。不远处,一些没有来得及铲掉的油菜已经长得有些老了,卖相差了许多。

“春节那几天,这些油菜长得最好了,可左等右等,就是没有菜贩来收购。我们以前也试过自己进城卖,赔得更多,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自认倒霉,把菜铲掉。在我们看来,大棚种菜像押宝一样,有时候卖出去确实能赚些钱,有时候卖不了就烂在地里了。”冯大娘告诉记者。因为缺乏劳动力,对市场缺乏判断,蔬菜种植收入起伏不定,今年春节,冯大娘一狠心,将2个大棚以每个3000多元的价格,承包给一家种植树苗的企业。 “外面菜价这么贵,为什么没有人来买我们的菜?”冯大娘很疑惑。

出租之路

在舍必崖村,59岁的村民郭有明正在打理蔬菜大棚,郭有明的情况看上去要比冯素珍老人的情况好一些。

“我把自己的蔬菜大棚租给一家辽宁来的蔬菜种植企业,大棚里的蔬菜直供超市,不用为销路发愁。”郭有明告诉记者,除了出租大棚,他还在这家企业里找到了工作,担任库管,每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的工资。又拿租金又赚工资,这让郭有明很满足。

郭有明兴致盎然地带着记者看了几个大棚,大棚里的蔬菜长势正好。郭有明的脸上也挂着收获的喜悦,“这是辽宁来的技术员精心培育的结果,他们十分辛苦,所以蔬菜长得好。”

据郭有明介绍,这家辽宁公司在舍必崖村一共租了58个大棚,收获的蔬菜量比较稳定,又联系了20多家超市,可以将蔬菜随行就市卖到超市,每个大棚每年至少收入2万多元,“市场上卖多少钱,我们的菜就卖多少钱。”

知识兴农

2月24日上午,记者见到了32岁的王国文。2012年春节,王国文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回到老家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集贤村建了204个大棚,成为了一个与泥土和蔬菜打交道的人。这让拥有硕士学历的王国文,饱受亲戚朋友的质疑。然而,王国文最终顶住了压力。在当年大棚种菜获得丰收之后,王国文彻底喜欢上了种菜,先是买了131个大棚,又租了84个大棚。经过这么折腾,王国文一共拥有大棚418个,成为了呼和浩特市地区拥有蔬菜大棚量最多的农民。他经营的有机蔬菜,远销北上广等发达城市,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对于冯大娘的情况,王国文不断地向记者强调:“这只是个例,千万不要认为所有人种菜都会遇到这种问题。”但王国文也承认,冯大娘遇到的问题,也展现了小农种植与大市场对接不畅的矛盾,“一是劳动力问题,现在农业种植缺乏年轻劳动力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二是投入上不去,如果生产资料和努力投入不够,产出也自然会成问题。从你们拍的冯大娘家大棚的照片来看,她家种的香菜长势并不是很好,可能在科技培育方面有所欠缺,这也会影响最终的销售。”

王国文分析说:“农户种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舍得投入,以大棚覆膜为例,规模化种植的塑料膜要一年一换,要用透光性好、升温最快的好膜。而很多农户为了便宜,用不太好的膜,也不换膜,这就导致在透光、温度方面都出了问题。此外,农户种植可能会出现一窝蜂现象,前段时间豆角的价格高,大家都去种豆角,可以推断今年夏天豆角可能会出现滞销风险。”

王国文认为,大棚蔬菜的种植要讲科学,技术一定要规范,因为大棚通风度差,病虫害多,必须按时除虫打药,一刻也不能耽误。小农种植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种出来的菜也不搞分级包装,品相好的和品相差的混杂在一起,影响了销路。

利益分享

开车从市中心往东北方向行驶了近40分钟,记者随王国文来到赛罕区黄合少镇集贤村,他指着大棚旁边的一处简易板房告诉记者:“我偶尔在这儿办公。”

2012年春节,王国文咬牙在村里建了204个大棚,虽然当年获得丰收,却因为投入太大,赔了60多万元。“开始想得特别宏伟,上来就搞有机蔬菜,什么都用最好的,结果价格卖不上去,最后亏了。”王国文告诉记者,赔钱后,他开始总结失败的教训。

“规模化种植也不能离开小农户,不能搞雇佣,要共同分享利益,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王国文这样总结他后来的成功。与其他规模化种植基地雇佣农民种地、给农民发工资不同,王国文自己建了大棚,却要到处寻找专业的农民,一起合作种植蔬菜,生产资料由他来提供,农民只需要负责用心种好地,地里的产出收益对半分成。如果滞销亏损了,王国文就自己承担。“种植从根本上还是要依赖专业的农民,如果发工资的话,可能会导致出工不出力,这样就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王国文告诉记者。

靠着较多的知识储备和对市场的摸索,王国文在这两年没再赔过钱,反而赚了不少钱。“如果一个大的种植基地遇上好的年景,相当于一个小旗县的开发商吧。”王国文这样描述自己的收益,并乐此不疲。他说:“种地这件事,深入其中,会发现很多乐趣。”

大棚有了,种地交给专业的人,王国文要盯的,就只有市场和销路了。每天凌晨2~3时,他就会准时出现在美通批发市场,什么菜饱和了,什么菜缺了,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王国文还对全国各地的菜种批发情况多方了解。“什么菜种最近卖得多了,算着上市时间,需要避开,避免滞销。”王国文说。

 

预警平台

对于去年冬天至今年春节的菜价上涨,王国文分析说:“除了运输和节日因素,还有一个特别的因素,就是受到了雾霾和低温的影响。众所周知,雾霾会减少光照,自然会影响光合作用,而持续的低温和雾霾,让首府周边的大棚蔬菜晚上市了一个月,而且产量也受了影响。”

为了了解农副产品的种植和产量,王国文开发了内蒙古农畜产品预警平台,最近正在调试。王国文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内蒙古农畜产品的大数据,什么地方种了多少亩青椒,什么时候上市,产量预计多少;哪里养了多少头猪,什么时候上市,出栏多少。这些数据最终都要在平台上有体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破信息闭塞。对于大棚种植,可以错峰上市,防止卖难问题。对于其他农畜产品,也是一样。”王国文说。与内蒙古农畜产品预警平台相配套,王国文还想成立一个设施蔬菜种植协会,方便大家协调调度产能产量,防止集中上市、丰收滞销的情况出现。王国文也呼吁,希望政府的价格预警保险和生产保险都跟上,普通农户也入保险,引导科学种植。

提高自给

2016年伊始,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召集全市旗县区农牧业局负责人、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共谋2016年全市农牧业产业发展。会上提出,要通过提高设施蔬菜产量和质量,全面提升本地蔬菜的供应水平,2016年自给率要提高5个百分点。确立优势品种,培育好食用菌种植、果类菜种植、果品类种植等。依照呼和浩特市发布的《2016年全市种植意向》显示,2016年呼和浩特市地区的蔬菜种植意向为20万亩,比2015年增加了2.81万亩。

对于记者采访的情况,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表示,近年来,首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力求实现地产菜的规模化生产,对蔬菜的市场价格起到了一定的平抑作用。同时也发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确实存在,农民自身的生产组织程度太低也是一个原因,不少农户因此走上出租大棚的道路。因此,要保护市民的菜篮子,增加供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应建立蔬菜直销模式,丰富市场主体。例如,多建一些早市、夜市和便民市场,平价销售蔬菜,满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丛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