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鄂尔多斯全力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

 

作为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城市,鄂尔多斯的城市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日前闭幕的全市城市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城市工作会议和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在新的发展起点和历史条件下做好城市工作、推动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对进一步开创城市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3%,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中心城区、旗府所在地镇、重点镇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健全,商贸物流、综合交通、社区服务等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污水垃圾处理、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城市绿化、美化等指标均处于全区领先水平,城市集聚吸纳和辐射带动能力有了极大增强。推动城市发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城市建设承担着全面建成较高质量小康社会强力引擎的重要作用。

尽管城市内涵稳步提升,城市发展驶上高速,但一些发展中的矛盾和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显现,成为城市成长过程中必须迈过去的坎儿。比如城市规模和人口不相匹配,产业支撑力不强,以及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等等。需要我们深入贯彻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快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建设生态、健康、智慧、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城市。

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居住于其中的人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为标尺的。能否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守住天朗气清、提供清洁饮食、筑牢安全保障、方便快捷出行、实现诗意栖居,才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城市发展自有其客观规律,既要充分认识,也要自觉尊重、主动顺应。要让城市工作更加符合规律,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在定规划、搞建设、抓管理等各方面按照客观规律、人民意愿办事,确保我市城市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开创城市发展新局面,就要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着力统筹优化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升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市、旗府所在地镇、重点镇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融入呼包鄂城市群,不断调整优化城市内部居住、商业、公共空间等空间结构,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开发强度和发展定位,增强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引导带动农牧民就地城镇化,确保城市更加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着力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围绕补短板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科学谋划城市发展的“大棋局”。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着力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深入推进城市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建设,我市在全区率先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牵头,财政局、发改委、国资委、统计局等部门组成的鄂尔多斯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文资委),文资委下设办公室(简称“文资办”),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文资委日常工作运转,同时负责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文资委成立后,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图为游客体验蒙医药疗法。周斌 摄  

这使鄂尔多斯市成为全区的一块成功的改革“试验田”,不仅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全区的示范意义也十分重大和深远。

职能整合优化增强了文化市场监管能力和效率。

2015年5月份,市文新广局全面完成了“三局合一”,这并非是牌子的合并,而是政府部门职能的优化。

作为改革的一项突出成果,全市文化综合执法工作已经享誉全区、扬名全国。从2011年开始,市及旗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升格,组建了广播电视和网络执法两个大队,并将执法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起全市统一调度、网格管理、联动执法的运行机制。

借改革的东风,新机制很快就发挥了威力,先后查办了国家督办的4起大案要案。其中,有全区首例网络游戏案件,刷新了自治区的记录。还有公安部和全国扫黄打非办联合督办的销售淫秽光碟案,在侦办中,市文化综合执法局和市公安局、东胜区公安局联手,横跨全国多个省区,打掉了一个制售淫秽光碟的特大团伙,这是近10年来全国侦办的大案之一,为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带来了极大荣誉,自治区扫黄打非工作进入全国前十名,此案的成功查办功不可没。

鄂尔多斯市已经全面落实新闻出版许可准入制度和年审年检制度,清理停办了15种内部刊物、报纸和简报。文化市场管理机构真正发挥了“文化卫士”的作用。

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迈出了实质步伐。

目前,鄂尔多斯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鼓励社会资本按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全市国有文艺院团的创作、经营、演出等制度显示了活跃创作、繁荣文艺市场的强大力量。一批优秀的影视、网络和文学艺术作品为我市的文化名片增添了靓丽的色彩。

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群艺馆)法人治理结构也在有序推进中。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等等改革措施,都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加清晰。

媒体融合的新探索新尝试提升了主流媒体传播力。

鄂尔多斯市新媒体中心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面旗帜。

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鄂尔多斯新媒体中心组建实施方案》,之后,市编委下发了鄂尔多斯新媒体中心“五定方案”,该中心为相当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

其主要任务是搭建集采、编、发、存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平台,涵盖网站、微博、微信、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电子杂志、APP等多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通过中、蒙、英等多语种开展宣传。

新媒体中心的长远目标是要着力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竞争力、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对内凝心聚力、对外塑造形象的宣传主阵地和党委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推动全市新媒体科学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新媒体中心成立后建设成效显著。以“活力内蒙古·爱我鄂尔多斯”主题宣传活动为载体,先后举办“印象鄂尔多斯拍客大赛”“外眼看鄂尔多斯”“鄂尔多斯APEC蓝”等众多网络文化活动,让新媒体逐渐成为广大网友了解、关注、点赞鄂尔多斯的又一个平台。

以鄂尔多斯发布为首的全市政务新媒体,在新华网和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榜上一直名列自治区前茅。

五级网络 惠民给力

鄂尔多斯市在全区首创了以市、旗两级为骨干,苏木乡镇、街道、社区和嘎查村为基础,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和民间组织为延伸,流动文化为枢纽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这个独创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民间自办组织成为基层文化“主角儿”,公共文化服务因之精彩纷呈。

全市各类家庭文化户达1万多户,“文化独贵龙”、民间艺术团、民间文化协会近千支,建成了“城镇10分钟文化圈、农村2公里文化圈、牧区10公里文化圈”。

全市所有苏木乡镇(街道、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至少配备3名工作人员。实行“旗聘、乡管、村用”工作机制,嘎查村文化室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各旗区结合实际,跨行业、跨部门组建“文体特派员”“文化协理员”“文化指导员”和“文化使者”,促进各类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达到7300多名。

阵地建设扎实有效。全市907个行政嘎查村和社区全部建有综合文化室(中心),70%的嘎查村文化室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现了“四个一”标准。90%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筑面积超过200平方米,实现了“七个一”标准。60%的嘎查村实现了文明嘎查村“十五个一”建设标准。

各级文化服务机构就近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文艺表演、文物展陈、书画摄影展览,举办“百日广场文化活动”“乡村文化节(那达慕)”、民族民间专题“文化日”达3000场次;全市1013个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开放;流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和电影站把文化送到每一个角落,乌兰牧骑每年为基层巡回演出百场以上;“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掌上图书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等细致体贴的措施让百姓们的数字化生活新鲜多彩。

2011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亿元,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139万平方米,人均0.69平方米。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设置率、覆盖率、收益率均达100%。成功创建了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并成为全国10个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

2015年9月16日至17日,全区基层文化建设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推进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鄂尔多斯市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自治区的高度认可。

产业壮大 活力迸发

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要补齐城乡短板、兜住文化民生底线,生机盎然的文化市场、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才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选择。

从2015年起,鄂尔多斯市单独设立文化类民办非营利组织扶持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并随财政收入逐年增加,重点用于扶持开展活动好、提供服务好和社会效益好的各类文化类民办非营利组织实施的项目和民族文化项目。

文化物流基地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由市财政拿出1亿元、相关企业拿出4亿元,对物流企业进行扶持。已确定鄂尔多斯报业传媒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为现代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也是鄂尔多斯市文化物流基地试点单位。该公司已建成市场营销中心、仓储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计财中心等9个职能部门和15个分公司、50个苏木乡镇综合服务中心,100个村嘎查级综合服务中心站,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制旗、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四级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物流配送网络体系,营业网点覆盖全市所有苏木乡镇和村嘎查,经营触角已延伸至全市所有苏木乡镇村。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2015年,按照自治区和市委文化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市委把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列入全市重点改革任务,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分管文化旅游的领导任副主任的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旅委)。文旅委办公室设在了市委办公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旅游、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主任。各旗区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旗区委宣传部长兼任同级政府党组成员,分管文化旅游,部分旗区还合并了文化旅游部门。鄂尔多斯成为全区首个将文化旅游统筹管理和发展的盟市,从而变“弱部门”为“强推动”,从“单打独斗”到“形成合力”,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围绕建设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奋斗目标,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支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七项政策措施》等政策性文件,设立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基金),对文化旅游营销、文化旅游宣传、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创新创意发展、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文化旅游标准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扶持。2015年共扶持近200家企业和项目,扶持金额近1.6亿元。

在各项扶持政策的合力作用下,有力地带动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建成文化科技融合众创空间,孵化文化科技融合企业33家,鄂尔多斯自由极客文化科技公司的3D、4D立体球幕等在创新模式和内容建设上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内蒙古首家艺术在线交易大数据项目“云中艺城”大数据项目完成投资500万元,内蒙古首家互联网图像创意印刷中心“掌印·开印吧”云印刷项目完成投资3300万元。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正在打造鄂尔多斯全境影视产业基地,目前已有40多家影视文化企业入驻园区,实现产值3800多万元,利税780多万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已与东胜区文化大厦达成合作协议,创办校企合作文化产业创新创意基地。易东联智慧旅游、响沙湾休闲度假、九城宫蒙古游牧部落、冰雪大世界、万通水世界、萨拉乌苏水上游乐、碧海阳光、布龙湖温泉养生等一批旅游项目成为游客的新宠。

鄂尔多斯市国礼瓷有限公司生产的蒙古茶酒具、荣朝集团生产的蒙古风情系列U盘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中荣获金奖,向国内外展示了我市的民族文化魅力。

重新编排和创作了大型民族舞剧《森吉德玛》《不落的太阳》和漫瀚调音乐剧《海红酸海红甜》,面向游客演出140多场次,3万多人次观看了演出。2015年,全市文化旅游产业新建、续建、拟建项目98个,计划投资总额258亿元,完成投资11亿元。接待游客910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收入255亿元,同比增长29.6%,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也取得不俗的成绩。

2013年10月,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科技厅联合推荐,鄂尔多斯市在自治区内初评中胜出,成为全区唯一参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定的地区。同年12月,经过国家四部委专家答辩与评审,我市被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简称基地)。基地在全国只认定了34个城市,鄂尔多斯市是西部地区地级市中唯一的一家。该基地是国家层面确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示范城市,对于发扬传承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弘扬多民族团结文化具有重大的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功能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为推动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管理委员会。

建设和投资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4年建成了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意草原·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网”,为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项目技术指导和招商合作支持。2015年在市科创中心建设基地展厅,全面展示我市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形成全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服务体系。

为文化企业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大。2014年支持鄂尔多斯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争取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民族工艺美术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并得到科技部430万元、财政部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鄂尔多斯文化产业投资公司争取到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鄂尔多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资金50万元。2015年支持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旅游公司争取到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民族工艺美术数字技术平台”30万元资金支持、支持东胜区文化大厦争取到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民族工艺美术公共服务平台”50万元资金支持。

文化市场繁荣活跃,文化创造力迸发,鄂尔多斯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良好基础,也是改革的丰硕成果。身有双翼,一振冲天。既有经济发展的强大实力,又有厚重文化根基的鄂尔多斯,必将乘改革的东风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责任编辑:梁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