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兰察布新闻 > 正文

四子王旗:传承传统技艺 弘扬北疆文化

“加油,朝鲁!”“加油,巴特尔,赶快穿好蒙古袍,向前冲!”“各位选手慢点跑,小心马匹受惊,安全第一!”走进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格日勒图雅嘎查的生态牧场,呐喊声、助威声、欢笑声荡漾在整个牧场,牧民们身着靓丽的民族服装,在刚有淡淡绿意的草原上比拼技艺、放松心情、共享欢乐。

在备马鞍比赛现场,只见参赛选手们严格遵守比赛规则,起跑、穿蒙古袍、取马鞍、为马匹套马鞍、检查马鞍是否安全套好、骑马冲向终点,一切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上演着一场技能与力量之大比拼,令现场观众拍手叫好、赞不绝口。

备马鞍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技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新材料的发明,马鞍的样式和制作工艺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长期的马背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鞍艺术。荣获备马鞍比赛一等奖的那音太对记者说:“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比赛,非常有意义,也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将这个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进一步弘扬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彩蝶纷飞百鸟儿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随着悠扬的歌声,记者来到一顶蒙古包内,只见额吉们围坐在一起,齐声哼唱着草原歌曲,手里绣着毡绣,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跃入眼帘。

毡绣最初源于游牧民族的家——“蒙古包”,从蒙古包穹顶到内壁,再到日常用的袋子,都是她们用自己的巧手,以毡为纸、以针为笔、以线代墨,将游牧民族的民俗以及日常起居生活惟妙惟肖地“绣”了出来,有草原五畜、蒙古包、传统制毡过程和“男儿三艺”等民族文化,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继而形成了一件件艺术品。2014年,毡绣成功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

在另一顶蒙古包内,记者看到额吉们三三两两地围坐在一起,每人面前放着一个装着驼毛的袋子,只见她们将驼毛絮成条状,用双手掌把絮好的驼毛分为2股或3股,以正反两种搓捻法,将毛絮条搓捻在一起。因为牧人御驼的缰绳普遍以驼毛为原料,掌握一手好的搓毛绳技术对于一个养驼人来说非常重要,而搓驼毛绳考验的就是养驼人的手法技艺和耐心细心。

……

民族团结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四子王旗始终把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投身民族团结进步的热情、信心和决心,让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五个认同”“四个与共”“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刻理解“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族群众的生活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共同推动全旗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再创辉煌。(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张蜀雁)

[责任编辑:辛永红]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