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文博+志愿者” 北疆故事讲出“新花样”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一个个文博志愿者走进大众视野。

在内蒙古博物院的一场场有趣味、有知识、有特色的活动中,文博志愿者,串联起了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活动的诸多环节,不仅将北疆大地的风俗民情、文物故事介绍给老百姓,也让北疆志愿者乐观积极、学识渊博的形象为更多人熟知。

社会教育活动中,志愿者们现场写“福”。孙柳 摄

      内蒙古博物院自2007年建院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的331名志愿者年均服务时间超过100小时,累积总服务时间达到3万小时以上。

      志愿者团队构成同样百花齐放:52%的大学生、48%的社会在职人员,涵盖了高中、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志愿者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阅历不同,但相同的是都有一颗让博物院走出去、让北疆文化走出去的心。志愿者们携手,有力保障了志愿服务的品质,为内蒙古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再添一抹亮色。

志愿者们与小朋友互动。(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自2007年起,内蒙古博物院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队伍,截至目前,已拥有注册志愿者超1000人。去年11月30日,内蒙古博物院开启2024年志愿者招募行动,经过层层筛选,又有106名志愿者加入内蒙古博物院的志愿服务队伍。

      17年来,内蒙古博物院不断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完善志愿队伍管理,让志愿服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也根据地域特点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做了许多尝试。除了日常的文物讲解、路线引导等工作外,内蒙古博物院的志愿者们走出馆舍,走向大千世界,将历史文化送到老百姓身边。

活动中的文博志愿者们。孙柳 摄

       去年9月21日,内蒙古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乘着C646次列车从呼和浩特去往集宁,在列车上向乘客介绍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玉壶春瓶和被誉为“火山博物馆”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

      今年2月2日,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再次登上去往鄂尔多斯的动车,向乘客们介绍着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鹰顶金冠饰”“虎咬牛纹金带饰”以及秦长城、响沙湾等鄂尔多斯地区的历史遗址和自然风光等。

      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教育员红格尔说:“我们把内蒙古各地的文物知识、风土人情带上火车,能让内蒙古人民更了解家乡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也能让其他地区的游客对大美内蒙古心生向往。”

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参加社会教育活动。(内蒙古博物院供图)

       此外,内蒙古博物院志愿者团队还积极走进社区、走进学校等,开展“快闪”、诗歌朗诵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志愿者的公益服务之路越来越宽广,将北疆文化传播得越来越远。

      “内蒙古地区有1.6万多件国家一级文物,有数不清的文化遗产,但它们和老百姓离得仍然很远。所以我们要创新‘讲故事’的方式,让内蒙古的文博故事,以更年轻、更有活力的姿态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内蒙古博物院名誉院长、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考古专家陈永志说。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北疆大地的“文化密码”尽在件件文物之间。内蒙古博物院依托志愿者的创新表达,将文博故事带到百姓身边,让博物馆深厚的文化浸润成为百姓生活中一抹温润文雅的底色。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实习记者:孙柳

[责任编辑:韩玉峰]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