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兰察布新闻 > 正文

化德县:下好“先手棋” 打通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

近年来,化德县坚持党建引领,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以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组织根基为目标,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下好新质生产力先手棋,赋能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发力,助力农业“新”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化德县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农情实际相结合,在粮食生产、种业安全等“卡脖子”难题上发力,以科技创新之“力”促进乡村振兴之“新”。主要在技术指导与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匹配上发力,制定了马铃薯、小麦、牧草、肉羊、绒毛用羊、燕麦六大特色产业的三年服务计划,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水平、主导产业质量效益、本土科技人才专业能力以及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创建示范基地。建立小麦、燕麦等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基地100亩。引进抗旱、高淀粉马铃薯、高产小麦新品种43个,示范优质绿色高效栽培、种植面积1300亩;引进优质饲草品种20个,示范优质饲草高效种植300亩;优化畜禽养殖技术,增产增量至5.54万只。

——组织带动引领。邀请专家团队调研、实验,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农畜品种,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目前,科技特派团打造核心示范基地2处,示范辐射带动农民群众3000余人。

——开展技术培训。今年已累计开展农牧业线上线下技术培训11场,受众442人次,结对帮带本土科技人员42人,指导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02个。通过不断培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帮助更多农户有效掌握种养殖业关键技术,进一步坚定了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

创新赋能,提升教育“新”质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化德县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新要求,时刻牢记初心使命,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整合利用资源,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质增效,多措并举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走深走实,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国之栋梁”。

——创新课程体系。借鉴北京东直门中学提倡的“三层五领域”课程体系,创新推动特色课程多样化发展。化德县第一中学开发新增八门特色选修课,成立了“文心墨苑”书法社、“润德”文学社社团,为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储备、审美素养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

——深耕产教融合。采用职业中学优化职教联盟合作模式,组织开展“化德县职业中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校本教研,进一步提升了教师专业研究能力。为保障职业中学有效匹配产业需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特别是在自治区立项的护理、工美、汽修三个优质特色专业中推进教学方式变革,重点梳理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资源整合。“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提升教育“新”质效单凭一己之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善于寻求协助、强化资源整合,方能凝聚强大合力。化德县鼓励相关部门、企业捐赠文体用品、图书、职教课程和搭建职业培训平台,灵活组织政府工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人才“组团式”帮扶“擂台比武”活动,提升民众参与度,助力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人才保障,增强生产力“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畅通科技、教育、人才的良性循环,而新时代人才发展也要紧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体系。为此,化德县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乡村发展所需人才质量和数量,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

——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坚持因地制宜、靶向对标,充分对县乡空余编制调研,加强宣传引导,从应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群体中挖掘思想素质高、专业对口、综合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进行充实;干部队伍储备秉承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思想,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完善职称和薪酬制度,解决好住房、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问题,持续加大政策吸引力和人才集聚效应,营造良好环境,确保优秀人才投身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事业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2018年以来,全县共招录选调生35人、公务员150余人,人才引进32人,有效填补人才空缺并夯实队伍基础、提升队伍素质。同时,致力于打造由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人才体系,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人才队伍。

——强化人才教育培训。利用农民培训学校、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班等,“引进来”专家教授、农技员以及优秀干部以课堂讲授、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形式,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本土专业技术人才、产业发展人才。同时,激发本土人才返乡创业热情,通过加快推动农村特色经济发展优势、推进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新模式、拓宽农产品市场等,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大力吸引优质企业、科技人才和电商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本报记者 李璟 通讯员 宋智芳)

[责任编辑:辛永红]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