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报调查 > 正文

你家娃,收了多少压岁钱?

收到不少压岁钱春节,对孩子来说,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压岁钱了,拿着现金红包,可以购买心仪已久的玩具、电子产品、喜欢的零食……每年孩子的压岁钱怎么处理,也让不少家长很头疼。近日,记者采访了几位家长,了解他们孩子的压岁钱是怎么用的。

压岁钱挺丰厚

今年春节,10岁的朵朵收到不少来自亲戚的红包,姥姥1000元、小姨1000元、大爷1000元、舅舅1000元……多则1000元,少则500元,加起来有七八千元。据朵朵的母亲刘女士讲,女儿出生后,每年春节都能收到亲戚朋友给的压岁钱,之前都由她保管,不过从去年开始,压岁钱孩子自己用存钱罐存起来,现在已有近2万元。

对于压岁钱怎么花,刘女士表示,她常教育孩子不能乱花钱,要用在该用的地方,孩子可以小额支配,买喜欢的东西。孩子也很懂事,基本不乱花,有需要买的就和父母商量。

家住呼和浩特的李女士有两个儿子,都在上小学,今年春节,两个孩子共收到五六千元的压岁钱。“从前年开始,压岁钱都让婆婆存起来,准备给孩子上大学用。”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会从压岁钱里拿出几百元给孩子零花,让他们买喜欢的物品,前提是不能乱花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压岁钱如何保管,大家意见各不相同。有的家长把压岁钱用于日常开销,有的家长单独存起来等孩子长大用,也有的家长用压岁钱来理财,利息给孩子零花。

买电子产品成主流

不过,也有不少孩子有了自主支配的认知,压岁钱不再由家长保管,而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孩子心中,压岁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能会无计划的消费。作为家长,我们会引导理性消费,让他们明白钱的价值和意义。”市民武雅丽说,她会让孩子制定一个预算,学会规划开销,可以设立理财目标,比如存钱买一本心仪的书或一次家庭旅行。

也有不少家长担忧,孩子拿到压岁钱后乱花,养成过度消费的坏毛病或是不健康的消费习惯。

那么,可以自由支配压岁钱的孩子们,把钱花在了哪里?记者调查发现,大多用来购买电子产品。

2月24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新华东街万达广场内看到,不少学生正在购买电子产品,平板电脑、电话手表、智能手机……他们告诉记者,是用自己的压岁钱买的。除电子产品外,买书、和同学吃饭、游玩、逛街等,也是花费压岁钱的主要方式。

市民王贵生说:“教育孩子合理使用压岁钱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耐心和智慧。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理性、从容地面对此类问题。”

甜蜜的负担

过年走亲访友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给孩子压岁钱也是为了喜庆热闹。然而,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上涨的压岁钱也成为不少人的负担。

“每到春节,基本一个月的工资都要用来发红包。”今年29岁的王女士向记者吐槽,她和爱人两家的亲戚比较多,孩子有七八个,每人500元,再加上给双方父母的钱,支出有五六千元。

“少了拿不出手,多了又心疼。”王女士说,记得前几年给压岁钱还是一两百元,现在都涨到500元,甚至1000元了,确实有不小压力。

“我每年都是只出不进。”老家在农村的冀女士因为没有孩子,每年春节要给小辈发红包。她说,去亲戚家拜年,提前包好十几个红包,有老人也有小孩的,每个红包300元,也得3000多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王女士和冀女士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不少年轻人在网上发文感叹,给压岁钱成了过年一大负担。而越涨越高的压岁钱也给一些经济不太宽裕的老人增加了烦恼。

回归祝福本意

压岁钱该怎么花?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月25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杨晓敏。她表示,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压岁钱自然也水涨船高。500、1000元的红包很常见。对孩子来说,一个年过完,会收获一笔不小资金,这需要家人帮忙管理。目前银行也推出压岁钱账户,孩子可以独立开设账户,家长帮助存进去。同时,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愿望,制定合理的预算计划,将压岁钱划分为多个部分。一部分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剩余部分用作成长教育基金。这样既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合理的消费观念。

杨晓敏认为,压岁钱的本意是对孩子健康、幸福的一种祝愿,初衷是好的。但随着压岁钱水涨船高,给一些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成了一部分人摆阔气的“战场”,让压岁钱的寓意“变了味”,这种现象值得深思。再加上如今二孩三孩家庭的出现,怎么平衡压岁钱也让很多人头疼。现在有的家庭亲戚间会有约定,孩子多的一方提出不互相“交换”压岁钱,每到过年或者过生日互相送礼物,买玩具或衣服,代表一番心意,没必要一定用金钱来衡量。

“给压岁钱是年节习俗,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祝福。随着时代发展,压岁钱却成为不少家庭的负担,甚至造成了亲戚间的隔阂。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意识。”杨晓敏说,应根据自身经济情况量力而行,不攀比、不跟风、不过度。 

文·摄影/草原全媒·北方新报记者  郑慧英  刘  睿

[责任编辑:段丽萍]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