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聚焦 > 正文

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康建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文化建设必然是重要的一环。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召唤。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北疆文化”这一具有内蒙古特质的地域性文化品牌,就是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为提升内蒙古的正面形象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北疆文化”是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品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华文化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早在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中,远古先民就制作并使用了玉器,到了红山文化时期更是大放异彩,这一时期的远古文化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20世纪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境内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属于红山文化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大型细泥红陶彩绘平底筒形罐,上面有来自黄河中游地区的玫瑰花纹和西辽河地区本土的龙鳞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就是5000年前亚洲东西和中国南北几种生命力旺盛的远古文化在辽西地区交流汇聚的典型例证。夏商周三代之后,特色鲜明的北方系青铜器和花边鬲,更加证明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北方草原民族,诸如匈奴、鲜卑、回鹘、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等,或曾在中国北方建立局部统一的地方政权,或以中原王朝治理模式建立全国性大一统政权。他们创造的历史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凝聚作出了突出贡献。内蒙古是北方草原民族最主要的生活地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丰富、生动的历史画卷。内蒙古地区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是文化特色区。内蒙古地区历来是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共同生活、开发和建设的家园,从而形成了今天“多民族、大融合”的鲜明地域特征。因此,以“北疆文化”作为内蒙古地域文化品牌,具有历史脉络清晰、文化传承稳定、符合时代需求、含括层次多元的特征。

“北疆文化”是在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孕育和形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内蒙古的历史所反映出的各民族的交融汇聚,正是对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的生动诠释。

早在史前时期,内蒙古便同欧亚草原和中原内地有着密切的交流往来。从赵武灵王开发北部边疆“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再到唐宋元明清一次又一次的大一统和持续不断的一波又一波的民族大融合,中华各民族在历经迁徙、通商、联姻的历程中,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交融程度逐步加深,各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秦汉时期,汉匈冲突不断,但到东汉时,光武帝将南匈奴移牧黄河以南,并派兵驻守对其加以护卫,南匈奴也派各部向北巡防,为汉朝守卫北部边疆,其中就有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贤王屯朔方、当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等。从此,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成为汉匈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守卫的地方。

隋唐时期,突厥、回鹘、契丹、室韦等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大漠南北,他们或臣属、或朝贡,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频繁的交流往来。辽夏金是分别由北方民族契丹、党项和女真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他们争相“学唐比宋”,延续了中原王朝的治理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因俗而治、兼容并包”的治理政策,使政权内的各族民众长期和睦相处、相互濡染,呈现出文化多元、兼收并蓄的繁荣局面,从而丰富了国家治理模式,推动传统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元明清这三个大一统政权,无一例外都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朝巩固并扩大了国家的版图,使得各民族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可能,开放多元、兼容并包是这一时代最大的特色。明朝时期的蒙古诸部,曾与明朝长期处于对峙状态,但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因此而停止。特别是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接受明朝册封,开展互市贸易,实现了和平共处,开发了漠南地区,为今天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在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了自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觉醒,交往交流交融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空前地团结起来。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才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真正实现了民族平等,并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

“北疆文化”品牌集合了内蒙古地区所形成和延续的多种地域文化

从理论上讲,能够作为内蒙古地域文化标识的概念,可以是具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名词,例如“草原”“大漠”;也可以是关乎地理方位的概念,例如“朔方”“塞北”“漠南”“北疆”;或者是其他能够涵盖内蒙古地域特征的表述方式,例如“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农耕交错地带”等。从地域文化名称的选择上,“北疆文化”具有地域性,有更明确的地域概念;具有时代性,是新时代文化建设中提出的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往长期存在于内蒙古地区的地域文化,如草原文化、塞北文化、大漠文化等,都是“北疆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今天“北疆文化”建设的基础;具有更明确的方向性,内蒙古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内蒙古东西跨度大,很多地域文化概念或名称不足以涵盖内蒙古整体的文化风貌。内蒙古范围内的地域文化,有以自然地理概念命名的文化,例如“阴山文化”“西辽河文化”;有以历史地理概念命名的文化,例如“河套文化”“西口文化”“居延文化”“敕勒川文化”;有以历史事件和人物命名的文化,例如“昭君文化”“丝路文化”“东归文化”;有以历史遗存命名的文化,例如“长城文化”;有以知名且典型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文化,例如“大窑文化”“红山文化”;有以历史上的部族名称命名的文化,例如“察哈尔文化”等。

这些地域文化都是在民族大融合、各民族共同发展、多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中产生并延续、传承至今,其文化内涵均相对具体、指向明确。这些文化可以说是内蒙古地域文化的“次一级”“局部性”地域文化,它们都是作为整体的内蒙古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域文化都是“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结合“北疆文化”品牌,研究打造好这些地域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现象,本身就是在彰显内蒙古地域文化的特征。

总的来讲,“北疆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蒙古的具体体现,我们挖掘和展现内蒙古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的“北疆文化”品牌,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北疆文化”品牌不仅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更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在全力办好两件大事过程中,还是在做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内蒙古都要呵护好、建设好“北疆文化”这个重要的地域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刘有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