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新闻 > 正文

乌海“转身”向新而生——乌海市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综述

国轩零碳科技有限公司4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设现场。 (王超 摄)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倚能倚重,是乌海的工业“基因”。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面临“双碳”目标、“双控”任务及环境容量不断收窄的多重压力,转型之于乌海,是“华山一条道”。

时代给乌海的考卷,通篇拷问初心、检验担当,没有一道易解的题。

5月23日,注定是载入乌海转型发展史册的一天。

当天,总投资83.39亿元的乌海抽水蓄能电站正式开工建设。电站建设期将拉动地方产值约350亿元,建成后,对于大幅提升蒙西电网的调峰能力,扩大电网接纳风电等清洁能源容量有重要作用,是支撑乌海市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的重要工程。

摆脱“资源魔咒”,开启重塑之路。处在转型发展关键期的乌海,知重负重,发力奔跑,正在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的“新兴之火”,为高质量发展燃起燎原之势。

今年以来,从集中签约32个项目争取到1300多亿元投资,到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暨招商引资大会释放“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强烈信号,从总投资460亿元的2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到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工业产业转型发展冲锋号……一次次的有力脉动,宣告了乌海2022年精彩开局,也镌刻下工业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这步伐,始于痛定思痛后的重新出发,始于时代之变下的浴火重生。

痛,是长期资源依赖发展模式下形成的 “转身之难”。

变,是国家“双碳”战略下产业重塑蕴含的难得机遇。

察势者赢,驭势者胜。突围之路怎么走?破解困境的良方在哪里?困顿中的乌海,迫切需要一次“触及灵魂”的深刻反思,寻找到一条更契合乌海实际的应时而生的发展路径。

“决不能等到资源真正耗尽了再找接续替代产业,必须早谋划、早布局、早行动,只要关键找准了、路径选对了,就能实现弯道超车、促成快速蝶变。”市委书记唐毅强调,转型机遇期和窗口期稍纵即逝,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去抢项目、抓发展。

工业是乌海市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只要工业成功转型,就能为我市未来高质量发展赢得主动权、积蓄强势能。乌海市第八次党代会指出,要精准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切实把基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转型实质是新旧动能的转化。对乌海而言,产业转型就意味着要努力改写工业基因密码、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那么,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载乌海的未来?

“打造以风光氢储用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以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加快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乌海市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瞄准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如今,所有产业布局、项目建设都在围绕着这一思路稳步推进。

走进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车辆穿梭,机器隆隆,各个项目建设热潮奔涌,为乌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从立项到开工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专班,为我们提供保姆式服务,我们也不敢耽搁,力争在7月份建成投产。”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材料产业链一体化项目负责人说,该项目自2021年7月开工后,便开启全速冲刺模式。

华恒新材料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占地面积约2700亩,主要生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PBAT和氨纶原材料PTMEG,为煤炭-电石-乙炔-1,4-丁二醇产业链下游产品。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均营业收入将达到90亿元,利税约1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000人,对于我市落实能耗双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说,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建设是一幅乌海产业转型发展的壮阔画卷,那么可降解塑料产业无疑是这张巨幅蓝图上耀眼的起笔。

乌海市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愿景十分宏大:目前已引进实施5个项目,总投资503亿元,预计到2025年,年产能可达286万吨,占到全国同类产品产能50%以上。不久,一个拥有国内最大产能,具有全国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可降解塑料全产业基地将呼之欲出。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增长极。

化工产业完备,每年工业副产氢约80亿立方米,占自治区总量的75%,乌海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富氢城市,发展氢能源产业条件优越。

国内首座民用液氢工厂在我市投运;国内首条氢基熔融还原法高纯铸造生铁生产线在乌海市正式建成;首批银隆新能源装载机下线;氢能源公交车交付使用……抢抓机遇期,下好先手棋,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乌海提出要争创氢经济示范城市,充分体现了乌海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这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公司将建设一条大功率氢燃料发动机生产线,形成完备的氢能关键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吸引更多的氢能产业上下游企业落地乌海,促进乌海以及内蒙古氢能产业健康发展。”海易通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部长周致帆说。

一花香引来百花开。当下,像海易通这样的项目“开路先锋”,正组团挺进乌海这方投资热土。

山东联创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江西黑猫炭黑公司、国轩高科公司一致建设锂电池新材料项目;

东方希望集团、大唐集团、国能新能源公司集中投资光伏产业项目;

东源、君正、三维、华恒纷纷布局可降解塑料项目;

恒业成公司、兴发科技公司目光齐聚有机硅项目……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基地,我市开展全产业链统筹布局,吸引和集聚上下游企业组团投资、集群发展,推动企业串珠成链,加快构建高端高质高效、集聚集群集约、专业专注专长的产业生态循环体系。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乌海市将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聚力把其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围绕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低碳产业园率先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努力打造“零碳工业园”。

在园区内的国华四道泉光伏电站,记者看到,装机20MW、占地约50公顷光伏发电项目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颇为壮观。“该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9亿元,每年可向电网输送32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国华四道泉光伏电站负责人魏建平告诉记者。

当下,低碳产业园还聚焦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全力打造锂电池负极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链,推动产业耦合发展。

广聚新材料、三维新材料、国轩零碳科技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德瑞生物原药……从交流沟通,到签署协议,再到落地建设,低碳产业园全力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基地发展,每一步都掷地有声、关乎长远。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乌海奋力书写新答卷,一张亮丽的成绩单已跃然纸上。

总投资1023亿元!乌海市共引进实施风光氢储用一体新能源全产业链项目25个、可降解塑料产业项目5个,新的产业集群全面起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呈现出千帆竞发之势,工业高质量发展光芒愈加耀眼。(记者  杨勇)

[责任编辑:任丽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