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民生 > 正文

五一,内蒙古博物院喊你来打卡!

读懂一座城,从看博物馆开始。内蒙古博物院作为内蒙古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里面的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五一临近,内蒙古博物院入馆需要啥流程?都有啥特色展厅?又有什么精彩活动?4月27日,记者提前为大家探了路。

五一期间不闭馆  入馆必须提前预约

4月27日15时许,呼和浩特市下起了小雨,雨中,内蒙古博物院入口处拉起了长长的隔离带,记者体验发现,整个入馆流程需要验证三步方可进入。

第一道验证卡口在隔离带最外侧,需要验证口罩佩戴情况、“青城码”“新冠疫苗接种凭证”“行程卡”、预约信息等;第二道验证卡口在入馆处,验证身份证信息;第三道入馆卡口在门口内侧,需要测体温、安检。

严格的入馆验证流程

“游客一定要在来之前进行网上预约。”内蒙古博物院教育主管刘弘轩告诉游客,每日预约参观人数为2000人,9时至12时为一个时间段,预约人数为1000人,12时至4时为一个时间段,预约人数为1000人。观众可通过访问内蒙古博物院官方网站(www.nmgbwy.cn)或关注“内蒙古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进入线上票务预约系统,并如实填写个人信息进行预约。线上预约需提前1~7天进行,未预约观众,谢绝入馆参观。

开放七大特色展厅

“五一期间我们开放了七大展厅,有适合小朋友去参观的《远古世界》展厅,也有适合历史文化爱好者的《大辽契丹》展厅……”说话间,刘弘轩带领直播间的粉丝朋友提前感受了展厅特色。

市民参观展品

《远古世界》展厅,这里是 “远古世界——内蒙古地区的远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变迁”陈列, 本陈列是内蒙古博物院3个自然科技类基本陈列之一,陈列90%以上的展品是发现发掘于内蒙古地区的化石,时间跨度自距今25亿年前至1万年前,时代全,门类多,分布广,几乎涵盖整个生命进程。

《大辽契丹》展厅,陈列分为“契丹肇兴”“开放交融”“事死如生”“消亡之谜”4个单元,讲述了契丹族从起源到消亡的历史与其创造的辽文化。

《边关岁月》展厅,汇聚了内蒙古地区发现的自春秋战国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精美文物,展示这一时期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再现了以中原农耕民族为代表的农耕文明和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代表的游牧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历史,展示了他们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中所做的贡献。

《文明曙光》展厅,陈列主题思想定位为“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以内蒙古地区60年来发掘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及其相关考古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全方位展示内蒙古地区史前时代、青铜时代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展示内蒙古地区悠久灿烂的史前文明。

《亮丽内蒙古》展厅,以内蒙古的典型自然环境及典型环境下的动植物群为线索,采用单元主题式陈列,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突出内蒙古地区生物环境多样性的地域特色,让人们了解生存繁衍于内蒙古大地上的动植物类群,了解内蒙古地区丰富的生态环境。

《北疆桦歌》展厅,陈列通过展示清代以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3个少数民族的文物,展现他们在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风貌,重点突出3个少数民族以狩猎和捕鱼为特征的生产生活,展示其独具特色的风尚礼俗。

《交融的魅力》展厅,此展览旨在通过文物精品,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的真实历史,反映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光辉历程。

推出“线上+线下”精彩活动

五一期间,内蒙古博物院推出两项线上活动和两项线下活动,向劳动者致敬,向奋斗者致敬!

两项线上活动时间为4月30日至5月4日,活动平台为“内蒙古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公众号,届时,平台将陆续推出《草原宝藏·交融》系列文物微纪录片,让大家零距离与文物对话,感受蕴藏在文物背后的辛勤耕耘、精彩故事、深邃历史、文化自信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参与H5互动,穿越回古代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获得专属劳动称号,凭称号卡在劳动节假期到博物院领取精美文创一份。

刘弘轩(右一)通过直播讲解展品

两项线下活动分别是“古先民劳作探索之旅”和“古陶创意工坊”。

“古先民劳作探索之旅”活动,内蒙古博物院将邀请观众加入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一起重走内蒙古50万年文明之路,在先民的“杰作”中发现劳动之美,领悟劳动的真谛。活动时间为4月30日、5月2日的10:00~11:00、14:30~15:30,活动地点在内蒙古博物院四层“文明曙光”展厅,活动对象是9~12岁儿童(限10人),现场参与方式。

“古陶创意工坊”活动,五一期间,内蒙古博物院互动空间“古陶创意工坊”开张,邀请观众创意玩转院藏古陶器。活动时间为5月1日、3日的10:00、14:30,活动地点在内蒙古博物院三层互动空间,活动对象为9~12岁的亲子家庭(限10组),现场参与方式。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首席记者  牛天甲  记者  马丽侠  实习生  李  敏

[责任编辑:宝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