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敕勒川 > 正文

​擦亮赤峰文化名片

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精神血脉,是一个地区经久不息的发展魅力。赤峰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正所谓“八千年文明从未断流、九万里山河风光依旧”。而这些大多时候沉寂在时光里,沉睡在书本上,沉默在展柜中,给人一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错觉。文化自信,群众是力量之源。只有让更多的历史文化走出深闺,走向社会,走进群众,赤峰这张递给世界的名片才会更加耀眼,更具光芒,更有影响。

广泛普及馆藏文物知识,让群众爱上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在群众心目中最有分量,群众对历史文化最有感情。那些陈列在展柜中的文物,是无数先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难以对文物产生兴趣,对文化记忆深刻。建议在免费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合理布设小型电子显示屏,对文物进行智能化、通俗化和常态化讲解,让每一个文物自带身份证,自备推荐书。另外,也可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并完善掌上展馆,建立并丰富文物信息,让群众通过打开链接或关注公众号等方式,轻松走进线上展馆,随时了解珍贵文物,真正爱上历史文化。

有序开放文化报告大厅,让群众聆听历史文化

文化报告大厅大多设在高校,隐在院所。在这里形成的观点、确定的论断、聚焦的学识,往往会绕过群众,走进书本,集结成册,作为专著,束之高阁。仰望天空,不仅在于高度,也在于态度。群众的关注,才是最大的力度,希望各有关高校和院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合理有序邀请群众代表旁听历史文化报告或考古学术研讨,努力引导他们由旁观者变成旁听者,由旁听者变成倾听者,由倾听者变成见证者,由见证者变成宣传者。让他们有机会再次谈起家乡历史文化的时候,更有底气,更有能力,更有信心。

大力宣传文化遗址价值,让群众守护历史文化

赤峰的文化遗址分布广泛,星罗棋布,是先民镶嵌在赤峰大地上的瑰丽宝石。热爱来自深情,守护源于使命。希望各有关部门在发掘、保护、论证和规划过程中,有序邀请群众,特别是当地群众代表走进文化遗址进行参观,向他们大力普及遗址有关知识,广泛宣传遗址文化价值和保护意义,积极培养他们的文化情怀和保护意识,让当地群众更多地关注、了解遗址知识,提高群众支持、保护遗址的感情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宣传与普及有机融合,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积极创新宣传普及方式,让群众宣传历史文化

悠久的历史,成就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成就了文明的赤峰。希望各有关部门创新历史文化的宣传载体和普及方式,除了新闻宣传、舞台宣传、荧屏宣传等传统的宣传方式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人才、技术、平台和渠道优势,积极引导和培育普通群众的历史文化情怀和历史文化兴趣,鼓励他们通过直播体验、网上打卡,线上分享等多种方式,让他们都能看得懂,有得说,有得讲,让赤峰的历史文化更有真材实料、更有真凭实据、更有真情实感,让它们能够以群众的视角走出赤峰,走到全国,走向世界。

积极列入课堂选修读本,让校园滋养历史文化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守护与传承并驾齐驱;各个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美美与共。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赤峰历史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希望各有关部门更好承担起普及历史、文化育人的责任,编纂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分众特点、普及特质的历史文化选修读本,有序引进校园,搬进课堂,本着通俗、易懂、有趣、增益的原则,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厚植民族文化自信,为“双减”增智,为学生增趣。

让文化融入血脉,让激情澎湃未来。我们坚信,人人关注、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历史文化,我们的脚步就会赓续有力,传承不息。(乌凤军)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