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新闻 > 正文

一城书画翰墨香

■喜迎“中国书法·年展”全国书法作品展暨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

本报记者 杨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千多年前,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称《兰亭集序》。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千年后的今天,在黄河与沙漠“相恋”的地方——乌海,这座“中国书法城”正在快速崛起。尽得“墨韵书香”之风的乌海人,用大笔书写着崭新灿烂的文化,向全国乃至世界,递出一张烫金的城市名片。

书法传承驰而不息

昔日,乌海因煤而建;如今,乌海因书法而名。

“律动的墨韵就像井下流淌不息的乌金,红色的印章仿佛就是矿工奉献的光热。”在我市不少书法家眼里,乌海书法文化是这座城市煤文化的一种延伸。

上世纪5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于乌海进行煤炭开发。繁重的劳动之余,书法也成为大家消磨时间、寄托情思、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和乐趣。因陋就简习练书法、相互切磋日渐蔚然成风。

我市知名书法家王厚孝曾是原海勃湾矿务局老石旦煤矿的一名普通矿工,受父辈的影响,十几岁就喜欢上了书法,回忆当初习字的场景,至今还忍俊不禁。“每到过年时,一批有书法文化底蕴的老知青来矿上给工人们写春联,我们也都跟着学。看到一些书法家写的春联特别漂亮,就白天看谁家贴了,晚上悄悄地撕下来拿来临摹。”

矿区书风日盛,政府因势利导。

1994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并将“书法城”建设列入城市发展远景目标纲要。

2008年,我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中国书法城”,以此为契机,书法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2007年至2020年,14年间举办了11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2011年,“中国硬笔书法名城”殊荣花落乌海;2012年,中国书法城·乌海荣膺自治区十大宣传文化品牌之一;2016年,我市“书法五进”工作模式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8年9月,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在我市开幕;2020年,“中国书法·年展”正式落户乌海……

从最早的煤矿职工书艺陶冶,到群众中兴起的学习书法热;从企业、民间书法组织的诞生,到市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从书法爱好者之间的私下交流,到书法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警)营,书法艺术在我市已不仅是单纯的文化激情与休闲之举,而是真正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书法城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市将书法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重要的特色文化支撑,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立足基层的文化惠民,走出了一条文化品牌效应和文化惠民发展相结合、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目前,我市已建成以“一馆一刊一广场”为代表的一批书法阵地。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是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主题馆,同时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大众书法》是与实践杂志社合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书法艺术杂志,填补了内蒙古没有艺术期刊的空白;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命名了6个系列的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政府出资为市民免费开通了中央书画频道,搭建起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全方位、多元化书法活动阵地体系,向社会呈现了中国书法城·乌海的风采。

几十年间,经历了书法文化的觉醒、兴起、繁荣发展,我市最终实现从“煤城印象”到“书法之城”的华丽嬗变。

群众书法浓墨飞扬

九曲黄河锦鲤跃,满城尽是染毫人。行走在乌海的大街小巷,一股浓浓的墨韵书香扑面而来:走进社区,书法爱好者挥毫泼墨展露风采;走进机关,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热闹非凡;走进企业,技艺精湛的职工书法作品让人赞叹;走进公园,地书爱好者江湖为墨、大地作宣、潇洒挥笔……

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但却可以人人都喜爱书法;不一定人人都要以书法为自己的事业,但却可以人人都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这种独具特色的普及性被中国书法界誉为“乌海模式”。基于这样清醒的认识,我市加大书法普及力度,以广大书法爱好者为对象,以“书法五进”为载体,每年举办“全民书法大赛”、“全民临帖大赛”、“市民书法大讲堂”等活动,培育起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青年书协、老年书协、女子书协、企业书协等各类书法组织相继成立,他们活跃在各类书法展览中,逐渐成为我市书法群落中的中坚力量。目前,全市80%以上的社区、90%的学校、50%的规模以上企业、90%的军(警)营都建立了书法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市近56万人口中,参与书法活动的爱好者达万人以上。其中,国家级书协会员43人,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60人,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2000多人,共有兰亭奖获奖、提名和入选的书法家8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书法作品有百余件、省部级奖项作品600多件。我市书法家冯印强摘得第四届兰亭佳作一等奖,填补了全自治区此奖项的空白;雷平获第六届兰亭奖入展奖;王厚孝、孙瑞芝等人也先后多次荣获兰亭奖提名奖。

源远流长的书法文化在乌海焕发出勃勃生机,让这座年轻的城市拥有了尤为珍贵的文化风骨、文化品格和文化气派,展现出了旺盛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城市魅力。

“乌海书法” 蜚声世界

厚重的历史沉淀,把乌海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浓墨重彩的时代,在全国展赛中斩获不断,赢得业内外的广泛好评。业外观奖牌,业内看修为。书法界更为关注的,是书法城乌海的内在特色。       我市成功举办了11届“黄河明珠·中国乌海书法艺术节”,创造了最大规模书法活动、最多国籍书法家现场书写长卷活动、规模最大的室外软笔书法教学课等5项世界吉尼斯纪录。

近年来,我市书法交流活动日趋活跃,且层次越来越高,由企事业单位、行业内部的书法笔会展赛发展到全市、全区、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书法展赛交流。

2012年5月,“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形象展”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举行;2013年8月,“‘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2014年4月,由我市书法家倾情书写的“亲、诚、惠、容”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精品作为国礼,在“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期间,由文化部赠送给东盟10国文化部部长。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书法文化向相关领域延伸、渗透,努力打造以书法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品牌。大型音舞诗画剧《大河书风》,把书法作为表现主题,充分体现了我市对书法的深刻理解,成为一道靓丽、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

此外,我市将书法文化逐步同城市生态建设有机融合,在城区重要设施、重点场所、主要街路、旅游景区、城市道路出入口等显著位置汇入书法元素,夯实文化基础设施,让市民在公园、绿道中休闲健身的同时,尽情享受书法文化盛宴。

文字图腾柱、文字墙、文字柱、书法人物展示墙、碑林……青山翰墨园内,书法元素遍布其中,凸显着墨韵飘香的城市气质;滨河新区沿河景观道旁,书法主题广场、中国书法名家百人长卷等一批精品书法城市景观,集中体现了我市的文化品位和特色。

伴随着书法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市书法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之迅速同样令人惊叹。不管是漫步街头,还是深入矿山企业,文化长廊、文化主题公园处处可见,书画奇石交易市场一派红火。全市从事书法相关产业的企业和商户达千余家,书法文化产业年收益超亿元。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效应日益显现,书画联展、奇石展览等已成为我市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载体和平台,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近乌海、了解乌海、认识乌海,在这里投资兴业、安居乐业。

以书法城建设为龙头,我市正全力带动文房四宝、书画奇石、文博会展、文化创意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努力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增添动力。

因为书法,我市的城市发展理念实现了由资源型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转变,城市形象由“傻大粗黑”的煤城印象转变成“墨韵飘香”的书法之城。毫不夸张地说,书法元素已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一座创新开放、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之城正款款而来。杨勇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