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草原儿女爱祖国 > 正文

【看传统技艺 听融合故事(2)】崔铁炉:以信立号的匠心坚守

崔锐在设计绘制银壶上的图案。

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盛街的崔铁炉工作室。

崔燕春依然用传统技艺打制刀具。

崔铁炉铸造的雕塑“迈向未来”。

崔铁炉铸造的雕塑“人与鸟”。

崔铁炉打制的高档蒙古刀。

□文/图  本报记者  高瑞锋

如星河般散落在中华大地的老字号,因文明而诞生,因文化而传承,因创新而壮大。

青城老字号崔铁炉,得呼和浩特400多年文化底蕴滋养,以信立号,以质致胜,匠心坚守,世代传承,历200年而不衰,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博大与包容。

严守祖训以“质”取胜

崔铁炉,呼和浩特本土老品牌,创立于清道光年间。

崔锐,崔铁炉第五代传人,尽管已78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声音洪亮。

玉泉区兴盛街的一处门脸房,是崔锐和儿子崔燕春多数时候工作的地方,他们还有一处工作室在郊区,专门用来打制铁器。

门脸房是二层,楼上楼下的墙上地下,尽是大大小小的机器和配件,以及做好的菜刀、锅等用品。

崔燕春在一楼的机器上细致地打磨着一把蒙古刀,崔锐在二楼设计绘制着一把银壶上的图案。图案绘制已近尾声,是佛教中的“八宝”: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每个图案大小均等,精细逼真。

“蒙古刀和银壶是两位收藏爱好者定制的,作为收藏之用。”崔锐说,近年来,私人定制有很多,每接一单,他和儿子都要精心设计选材,必不敢有半点马虎。

200年来,崔铁炉打制的产品货真价实,早已名冠青城。

根据年代特色,崔铁炉最初以打马印为主,随着社会发展,逐步转向炊具、刃具、农具以及各种匠作工具的制作。每个产品的制造都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即使打制一把普通厨刀,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复杂一点儿的器具,则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

“不管做什么产品,崔铁炉都始终牢记祖训,时刻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崔锐说,崔铁炉从创办那天起,祖辈就立下严苛规矩:“残次品绝对不能出摊”“宁可人受苦,不可脸受气”。

此言不虚。

200年来,每代崔铁炉继承人丝毫不敢淡忘祖训,在产品质量上始终精益求精,绝不欺瞒蒙哄顾客,代代创下良好口碑,一路走到了今天。

崔铁炉铸造的菜刀尤其讲究,选用上等好钢材,锋利无比,可以使用四五十年。崔铁炉的产品在本土市场上牢牢地占据着一席之地。

在呼和浩特人心里,崔铁炉是毋庸置疑的“品质”代名词。

自立门户固本纳新

呼和浩特市旧城,清代称归化城。清初至道光时期,归化城的规模和繁华程度日益增强,成为当时的塞外名城。

史料记载,由于天灾加之其他原因,大批晋西北、雁北、陕北以及鲁豫地区的贫苦农民来到归化城及其以西的地方进行谋生。这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史称走西口。

青城崔铁炉的创始人,就是这走西口当中的一员。

道光年间,山西大同遭灾,庄家颗粒无收。当地一崔姓男子带着小儿子一路讨饭来到了归化城。

“来到归化城后,父子俩白天唱着莲花落讨饭,晚上就睡在五十家街龙王庙巷子那块的曲铁炉铺檐下。”从小缠着祖辈讲故事的崔锐说,这崔姓男子的小儿子当年才9岁,就是崔铁炉的创始人崔琳,他当年跟随学艺的师傅就是曲铁炉的大师傅。

学艺十年后,大师傅病逝,崔琳自立门户。从此,归化城的铁匠行当多了一个好铁匠——崔铁炉。

崔锐说,崔琳30岁时才成家,娶的是大同老家的班姓姑娘。“这就得说说他的内弟班先生,正因为有了这位内弟,崔铁炉在归化城的生意才更加兴隆,名声甚至传到了多伦。”

班先生十三四岁时,常年跟着大盛魁的驼队到处走。来到多伦后,由于喜欢铁匠这个行当和蒙古族文化,便留在多伦,在一个铁匠铺当了学徒。出徒后,他带着一身本事离开多伦,来到归化城投奔了姐夫和姐姐,成为了崔铁炉的一名大师傅。从此,崔铁炉的铸造范围比别的铁匠铺多了马镫、马鞍、火撑子、蒙古刀等蒙古族用具。

崔琳脑子活络,借着内弟的手艺,买了两匹骆驼,专门让二儿子崔贵潘带着自家打制的蒙古族铁器前往多伦销售,获得了成功。“崔贵潘还在多伦开了铺面,有了自己的字号。”崔锐说。

眼界开阔与时俱进

铁匠,苦营生,古时从业者多贫苦。

“夏天30多度的气温,守在炉子跟前,钢和铁结合的时候,温度可达1400多度,能把手上的皮烤起来,滴下的汗珠子能把地面砸出坑。”崔锐说。

虽苦,也得要聪明、有悟性。

“好的铁匠师傅要会看火候,根据铁块的加热程度,来指导徒弟何时加火、何时出炉。”崔锐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学不会,只能抡大锤。

崔铁炉后人代代继承了祖辈优点,吃苦好学聪明。

这些优点,在崔锐和崔燕春父子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崔锐自小酷爱画画,画什么像什么,颇有灵性。13岁高小毕业后,开始跟着父亲、叔叔学打铁,学得一身好手艺。

29岁到38岁这9年间,崔锐先后在呼和浩特市民族用品厂、内蒙古外贸工艺厂和内蒙古博物院工作,均负责技术研制和把关。当年,这3家单位聚集了多种匠作行业高手,位列其中的崔锐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学到了很多铁匠之外的技艺。

在内蒙古博物院从事文物修复时,崔锐成功复制了国家特级文物康熙宝刀。“康熙宝刀上的工艺特别复杂,刀上全是金丝,银、铜、木头上全都镶嵌着金子、贴着金箔,修复需要錾刻、镀金、鎏金、错金等多种工艺。而这些工艺,在古代都是高级铁匠的活儿。”

乘着时代的东风,崔锐从普通铁匠蜕变成了一名现代高级铁匠。1981年,他脱离体制从事个体,再度扛起了崔铁炉这块金字招牌。

学习创新方面,崔燕春比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17岁开始和父亲学习铸造技艺,而今50岁,早已尽得家族真传。

年轻的崔燕春不满足于此,他想让老技艺跟得上新时代。在继承祖辈传统铸造技术的基础上,他又加入现代铸造技术,创新新门类,把金银铁工艺品加工纳入其中,还涉猎铜壁画、浮雕、不锈钢、大型雕塑等制作领域。

尤其在雕塑领域,崔锐和崔燕春父子声名远播,至今已经给包头市、准格尔旗、阿拉善盟等地以及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博物院等多家单位院校铸造了造型各异、立意深远的雕塑作品。

2021年,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崔铁炉打铁技艺成为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崔铁炉第六代传人、非遗传承人,崔燕春说,庆幸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新时代,过去穷苦人干的铁匠变成了现在受人尊重的匠人。今后,崔铁炉在恪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加大创新,让老字号历久弥新,焕发新时代魅力。

[责任编辑:孟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