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伦贝尔新闻 > 正文

行走在这片长满爱的草原上

盛夏七月,我与市摄影家协会的一位友人陪同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三个民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白兰研究员赴呼伦贝尔草原深处调研与图文采集。一行三人从呼伦贝尔新区出发向鄂温克草原深处伊敏苏木吉登嘎查方向行进。

之所以要去吉登嘎查走访,是因为该嘎查曾经是鄂温克旗唯一的猎民队。当时嘎查以狩猎为主,上世纪末禁猎后,猎民放下猎枪成为牧民,以养畜为主了。

到了吉登嘎查,我们见到了已步入花甲之年的原嘎查达孟庆国,他从1994年到1999年当了两届的嘎查达,这期间他经历了从狩猎到禁猎的转折过渡。

在木刻楞里围坐,一锅热气腾腾的锅茶香气中,他给我们讲述着那些年的经历与变迁。讲得最动情的,还是那段狩猎岁月的故事。刚学狩猎的时候,老猎人带领他们在进山的时候要先敬拜山神,进山后教他们怎样寻找猎物,为什么要严禁猎杀雌性动物等狩猎常识。老猎人还告诉他,野生动物是猎人的老师,教会了猎人许多常识。

次日,我们来到了伊敏河镇,走访了在镇区开蒙餐饭店的达斡尔族牧民作家索优乐。55岁的索优乐是鄂温克旗伊敏苏木伊敏嘎查的牧民,1992年结婚后,他便与爱人做起了小生意,2011年开始夫妇俩在伊敏镇开蒙餐饭店。初中毕业的索优乐爱好文学,每天饭店收工后,他就手捧书本阅读,后来他把感想写在纸上,并尝试着给当地文学杂志投稿并被采用,对他鼓舞很大。于是,他经常在饭店的饭桌上写写画画,把一些感想随时记下,几年来共有十几篇小说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下午,我们沿着伊敏镇去往辉河苏木的水泥公路,前往鄂温克族的聚居地辉河苏木。行走了五十多公里,就远远望见了在茫茫草原上的一棵樟子松树,人们叫这棵松树为“辉河一棵松”,当地牧民视其为神树,路过的人们都要敬拜,我们也入乡随俗敬拜了“一棵松”。

到辉河苏木后,我们来到一户鄂温克族人家,院内坐落着用柳条和芦苇制作的蒙古包,一位60多岁的妇女抱着孩子出来迎接我们。

这位妇女叫萨如拉,是由鄂温克母亲抚养的上海孤儿,就是内蒙古草原抚养的上海三千孤儿之一。这是我在草原上见到的又一位上海孤儿,在鄂温克草原上,有大约十几位这样由草原母亲抚养的上海孤儿。萨如拉的这个身份,让我们多了几分好奇,就想了解她的身世,而她对自己的过去一无所知。她说大约十几岁了,人们说她不是草原人,是上海人,她不信,她感觉自己就是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现在生活得很幸福,她与爱人在草原上养有五十多头牛,几十只羊,有草场补贴,有各种补助,小女儿在旗里工作,有楼房。冬天她就到小女儿楼房住,春天就回草原养畜。

面对眼前这位草原妇女,讲自己的母语需要翻译才能完成表达时,我们的心里很是矛盾复杂,更是感恩草原母亲的伟大!

在草原上生活久了,就能慢慢感受到草原上到处生长着爱。草原上的人们敬畏天地、崇拜自然、心怀感恩、向善向上,与万事万物和谐共生。这些优秀的品质需要你去慢慢体悟和感受,更需要弘扬传承并发扬光大。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是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内蒙古额尔古纳市所在地拉布大林镇西北郊,面积约3平方公里,为额尔古纳湿地一角,主要自然景观有马蹄岛、同心岛、S弯等。额尔古纳湿地是中国目前保持原状态最完好、面积较大的湿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侧,额尔古纳河东岸,总面积为12.6万公顷,属于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根河、得尔布干河、哈乌尔河)的滩涂地。根河像一条银色的玉带弯弯曲曲地在平坦的草原上流淌,河流、湖泊、植被的颜色随四季而变,是诸多摄影爱好者的最爱。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建立于1999年,2003年被批准为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2013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中国最具网络人气最美森林旅游景区",2017年获评第九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景区交通便利,距离市中心3公里,处于呼伦贝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旅游圈中重要位置。

额尔古纳湿地物种丰富,成为许多鸟类重要的庇护场所。这里是丹顶鹤在世界上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也是世界濒危物种鸿雁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每年从这里迁徙停留的大鸨和小天鹅数量分别占全球总数量的17%和19%。、

额尔古纳湿地博物馆是以湿地为主题,集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娱乐于一体的大众化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和图文展示等方式展现湿地之美,普及湿地知识,从而增强游客的湿地保护意识。湿地博物馆建设项目借鉴专家游客认可的西溪湿地博物馆、北京野鸭湖博物馆、张掖湿地博物馆等地的建馆模式,采用高科技声、光、电等手段来直观的传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湿地博物馆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和湿地融为一体。馆内设置4个展区,1个球幕影院,通过实体标本、实景复原等手段展示湿地类型、特点,重点展示额尔古纳湿地的特点。馆内建造实景展示区、科普区、展览区、体验区,让人们近距离感受湿地,弥补景区内只能远观湿地的遗憾。

列巴

“列巴”是俄文译音,是俄语里面的大面包,它是极富特色的欧式食品。在哈尔滨,很多食品的名称都沿用了俄文译名,小的俄式面包叫“沙克”,面包干叫“苏克立”等等。

大列巴是以面粉、酒花、食盐为主要原料。俄罗斯传统的加工方法是以酒花酵母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适量的盐,放在很大的立式烤炉里用椴木或桦木等硬杂木烤制。酥脆暄软,咸味可口。烤制好的大面包,夏季可存放一周,冬季可存放一个月左右。

大列巴个头很大,直径最大时可达1尺,重达三四千克,和半个篮球差不多大小,外壳硬硬的,其味道是甜中有酸,外焦里软。吃的时候要切片就着黄油、苏波汤才有味道。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的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仍采用最原始的制作工艺制作列巴,味道正宗美味。

深 情 “相 思 谷”

陈锶

“相思谷”是浩瀚神秘的大兴安岭里的一处山谷,地处内蒙古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境内。早就听说那里是原始森林,景色十分迷人,也对这个名字充满好奇,因而心里对她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在广袤的林海中,有关大森林和鄂伦春民族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在鄂伦春人心目中,森林是最神圣的地方,也是孕育他们森林文明的家园。

和三两好友闲步林中,踩着木质台阶,向森林深处进发,心中莫名的激动。虽然正值盛夏,林中是炎热潮湿的,然而许多动物和植物仍一如既往的生动。比如那些参天茂盛的古木、枯败沉淀的残叶、婉转低鸣的鸟儿、结网吐丝的蜘蛛、低低爬行的小甲虫,还有林间烂漫开放的各色野花……

我和几个伙伴同行,走着走着,突然大家就都停了下来。我们发现,这条路上前后不知何时早已没了人影儿,只有我们几人孤零零地站着。原来可是人声鼎沸的,这无疑使我们感到些许不安和惶恐。人都上哪儿去了呢?真是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情况。于是,我们互相询问,东张西望。

一个姐姐问道:“你们说,这里会不会有熊啊?”听了这话,我们先是一愣,继而发出一阵大笑,原来是一向勇敢、乐观、自信、带几分男儿气的姐姐。她一面摆弄着手中的相机,一面说道:“没事儿,熊要是敢出来,咱先跟它照张相!”听着她调侃的语气,我们的惶恐和郁闷一扫而空,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走过了九曲十八弯,我们终于下了山。据说山下是阿里河的水源,溪水流经这里,在山脚下形成了一个湖和一个瀑布。我们看见了那个瀑布,它显得很不随和,生把一个大湖给分割成一高一低两个小湖。两个小湖的上面和下面都有几块大岩石,是给游人踩踏通行用的,同时也是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这两个小湖一旦被瀑布分割开,瀑布上和瀑布下的风光便形成完全不一样的两种风格。瀑布上是一泓静水,波平如境,静流水深,湖水清澈见底,清可照人。瀑布下,因为瀑布的缘故,一泻千里、飞流急湍、猛浪若奔,水声大作,浪花四溅。

这个景象令人感到惊奇。不由得想到性格色彩学里的一句话:“蓝色性格的人好像水仙低迴,玫瑰静开;而红色性格的人好像凤凰展翅、孔雀开屏。”如果我们将这两个湖比作水仙和玫瑰、凤凰和孔雀的话,那么它们的确是性格迥异的人。想到这儿,我不觉就痴了,呆呆的注视湖水和瀑布良久,才转身离开。

回来的路上,我们采摘了好多颗红豆,抱在怀里,满载而归。看着掌心的红豆,我暗自思量,不知为什么古人将它当作相思的象征,更不知道此物从古至今寄托了多少相思之情!耳畔恍惚响起了私塾小孩子的朗朗读书声,朗诵的正是唐代诗人王维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想,现在已经进入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人们什么都不缺,真正缺少的或许就是这份浪漫的诗人情怀吧?!

“红豆生南国,是很遥远的事情。相思算什么,早已无人在意。醉卧不夜城,处处霓虹。酒杯中好一片滥滥风情。最肯忘却古人诗,最不屑一顾是相思。守着爱怕人笑,还怕人看清。春又来看红豆开,竟不见有情人去采,烟花拥着风流真情不在”。此时,我的耳畔又响起毛阿敏的一首《相思》曲。

忽然,我好像明白了,在这大兴安岭深处给一个美丽山谷命名为“相思谷”的真正原因——宣传呼伦贝尔数不胜数的绝美风光的同时,也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人间真情的美好记忆。

柏青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