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致富喜悦满林区 ——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发展特色产业巡礼

雪白的羊群、翠绿的云杉树、肥硕的猴头菇、黑亮亮的木耳……7月24日,兴安日报社六山六水看兴安采访组记者走进兴安盟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各种特色产业装点着林区,扮靓了林业职工的小庭院。在绿色食品、农林生产等领域,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推出“一场一品”,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如火如荼,职工群众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忙着收获绿水青山结下的金色硕果。

林区深处松柏香

在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的林区内,随处可见樟子松、落叶松、云杉等高寒地区品种的树木,很多几十年的参天大树已经是林业职工发展产业的“摇钱树”,他们每年靠这些母树林采集树种,移栽到庭院内或者土地上,靠种苗培育走出了一条立足林业职工实际,符合地域特征的致富路。现在打“生态”牌,走“绿色”路,做林字头文章,是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为林区职工群众转型发展定下的目标和方向。

在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牛汾台林场,每年不到100天的无霜期成了制约这里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因素。这里的林业职工曾经多次尝试种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无奈气候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成功过。如何变劣势为优势是所有林业职工一直思考的问题。

回顾牛汾台林场的发展史,几十年的时间里种苗培育是一项一直延续至今的技术。从1970年开始,牛汾台林场的林业职工就开始培育树苗,只是那个时候温度和气候比现在还要恶劣,加上职工技术条件落后等因素,种苗培育一直不温不火。2008年,牛汾台林场依托自己高寒地区的地域优势,派林场职工分赴黑龙江、吉林等地考察学习,从此种苗培育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牛汾台林场的种苗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我们林场职工以前就会种苗培育技术,就是成活率不高。1998年以后,有职工外出考察后把先进的技术带回来,现在我们家家户户的庭院内、大田里,只要有地方就全都种上了种苗。我家这7亩的种苗地,一年的收入超过10万元。这还不算我们林业职工的基本工资,如今的日子太幸福了。”牛汾台林场职工刘向芹向记者介绍说。

经过10多年的种苗产业发展,牛汾台林场家家户户种种苗,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近几年,受国内市场大环境的影响,种苗市场接近饱和,价格有所下跌,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牛汾台林场的种苗在全国的市场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每年前来选购种苗或者通过手机下单的客户不在少数。因为牛汾台林场的种苗在培育过程中绿色无污染,被市场称为“有机种苗”,这样的种苗成活率高,深受消费者青睐。牛汾台林场营林队队长刘君骄傲地表示:“只要提到五岔沟种苗,价格就会比同款种苗高出30%,我们这里种植数量大,能保证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全国的种苗市场对我们这里是非常认可的。”截至目前,牛汾台林场共有种苗种植户160户,户均收入5万元至6万元。

菌类种植闯市场

炎炎夏日,正是阿尔山市的旅游旺季,针对游客抢购蘑菇、黑木耳等林下产品这一场景,给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的林场职工带来创收的想法。“黑木耳、蘑菇都是林下产品。我记得小时候总是跟着父母进树林采黑木耳和蘑菇。这几年旅游火了,好多林场职工把采来的黑木耳和蘑菇晾晒后卖给了游客,游客对我们当地的蘑菇、黑木耳评价非常高,这也是我们发展种植林下产品的初衷。”木耳养殖园区管理员朱亮表示。

听了朱亮的介绍,记者了解到原来林业职工曾面临经济危机、资源危困的“两危”窘境。在“两危”时期,林场大部分职工下岗,没有生活来源的他们生活十分困难。虽然定了发展林下种植业的目标,但是林业职工一直以采野生黑木耳和蘑菇为主,没有种植的经验。面对机遇与挑战,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为了能将黑木耳和蘑菇发展成林业职工的致富产业,多次派职工深入黑龙江、吉林等黑木耳、蘑菇种植基地观摩学习,并在所辖范围内建立木耳养殖园区,不仅解决了黑木耳种植的场地问题,还吸纳职工在园区内集约化种植生产。在食用菌产业上,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加强技术培训等多种途径引导、帮扶职工和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林区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培植技术和经验逐渐丰富,培植品种不断扩展。标准体系日渐完善。“我们这里空气好,早晚温差大,黑木耳喜欢凉一点的气候,我们这里正好适合黑木耳生长。来到这里游客都对我们这绿色无污染的环境下生长出来的黑木耳赞赏有加,大部分的游客现在已经变成了我们的回头客,我们的黑木耳已经销售到全国各地了!”朱亮骄傲地向记者介绍黑木耳的优势和销售过程。

据了解,朱亮从2012年开始种植黑木耳,今年种植黑木耳菌棒10万棒,今年能生产黑木耳1万斤,每斤的回收价格在40元左右,减去人工成本,朱亮一年的收入在7万元以上。如今像朱亮这样的职工越来越多,今年在木耳养殖园区共有20户林业职工种植50万棒黑木耳和20万棒蘑菇。到了采摘期,木耳养殖园区的种植户还会提供采摘黑木耳的临时岗位,这不仅解决了林业职工家属的就业问题,还为当地百姓拓宽了就业渠道。如今在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黑木耳和蘑菇产业从菌棒生产到种植再到最后销售,都有专门的团队在经营,可以说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的黑木耳和蘑菇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经过10多年时间的发展成为林业职工的致富产业。

“家庭林场”助增收

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一直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日常森林管护工作中,为了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他们率先示范成立了家庭生态林场,将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由林场职工承包家庭生态林场,一边靠家庭生态林场做经济文章,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增加收入的同时做好森林管护工作,做好管辖范围内的森林火灾防范工作、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及植树护林工作。经过近20年的探索,家庭生态林场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体系,自从家庭生态林场成立后,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人为火灾,百姓偷伐的现象也从根源杜绝了,家庭生态林场的职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做起养殖业,通过“以短养长”保障林业职工的经济收入。

7月24日,记者走进吴钢的家庭生态林场,一进院子便看见吴钢蹲在地上,维修自己唯一的巡护森林时所用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每天上下午要各进行一次巡护工作,森林里路不好走,摩托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大约40多分钟就能把自己负责的林班跑一遍。2000年,我开始承包家庭生态林场,20年的巡护工作我都已经跑坏三辆摩托车了!”吴钢骄傲地说,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到了摆放整齐的报废摩托车,虽然被拆得七零八落,但是在吴钢眼里这两辆旧摩托车仍然是他重要的修车零部件,也是他这么多年巡护工作的见证。

据吴钢回忆,他曾经是一名汽车修理工,1999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因为没有砍伐任务所以削减车辆,吴钢下岗了,当时家里一贫如洗,正常生活都很难维持。2000年家庭生态林场政策出台后,吴钢第一时间承包了家庭生态林场的经营权,从此他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参与者,也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

按照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的要求,每个家庭生态林场根据自己所辖范围,规定出牛羊养殖数量,基础能繁牲畜不得超过规定值。吴钢家按照规定可以养殖200只基础母羊,今年算上羊羔已经超过了400只,过几天卖了羊羔,吴钢最起码能收入15万元以上。因为养殖数额受限,所以发展养殖业只是一个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则是种树。这种以“以短养长”的方式为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林业职工收入提供了最行之有效的政策支持。“你看这些树都是我来以后陆续种植的樟子松、云杉和杨树,有人买树苗我就卖,没有购买者这些树就继续生长在这里保护环境。每年靠着养羊的收入让我有了保障,这些树都是我存在这里的绿色银行。”吴钢非常看好自己的特色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五岔沟国有林管理局着力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围绕“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林区林地资源优势和特殊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走出一条特色致富路。

□文/秀秀  图/包宝音德力格尔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