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伦贝尔新闻 > 正文

牙克石农场:激活“潜力板” 致富门路宽

采摘园职工采摘木耳

养畜户正在检修打草机械

农业技术人员对小麦进行测产

盛夏,行驶在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牙克石农场田间公路,入眼处皆风景。这边,盛开的油菜花片片金黄,璀璨夺目。那边,处于灌浆期的小麦穗穗翠绿,挺拔硬朗。另一边的生态采摘园,背靠浓郁青山大气天成,艳丽格桑花路边铺就,绿色大棚瓜果飘香。

从曾经的油菜、小麦、大麦“三分天下”,到如今种采结合的生态采摘园,以及农牧结合的集约化养殖,牙克石农场的发展之路,映射出农垦人的生活之变、发展观念之变。他们通过激发转型发展的“潜力板”,让利于民、惠利于民,为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拓宽了门路,也赢得了民心。

旅游风景区叫响农垦品牌

“辛苦大家了,再加把劲儿,顾客还等着咱这批木耳呢!”生态采摘园的菌棚内,三五个工作人员正挥汗如雨,顶着棚内高温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木耳往外搬运。生态采摘园负责人赵立新说:“园里的木耳口感佳,非常受消费者欢迎。这不,早上送到市里的木耳已经销售一空,工作人员刚刚打电话让赶紧再送一批过去。”

如今的牙克石农场生态采摘园名声在外。绿色采摘打响农垦品牌,社会效益凸显,零就业职工子女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安置。而在几年前,场领导还在为种植结构单一、企业发展难突破、职工增收没抓手而犯愁。

土地资源有限,职工增收受限,瓶颈如何突破?依山傍水、绿色生态是天然优势,能否借力出拳?经过多方实地考察,牙克石农场党政班子制定了明确的分区种植规划——统种耕作区和生态采摘区,分工有特色,设区有目标,清晰明了。要想让更多职工群众解锁脱贫“密码”,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可释放更多工作机会。

“改革发展思路,就是借助生态资源,打造‘金色花海、都市田园’为主题的旅游基地,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和职工增收致富结合起来。”牙克石农场主管旅游业的副场长孟宪文介绍道。

跟随他的脚步,笔者走进生态采摘园。在连片的绿色大棚内,根据种植类型设置为百花园、百果园、百蔬园和百菌园,主要栽种果蔬、食用菌、木耳及太空育种的各类果蔬等10余个品种。生态采摘园内的瓜果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有机生产规程,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更不添加激素、转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质,绿色、安全、健康、口感佳,深受游客青睐。

自2014年生态采摘园建立以来,游客从寥寥无几到如今的每天近百人,营业收入从几万元到六七十万元,安置零就业职工子女23名,职工年收入逐年增加。

“发展大健康产业离不开产业融合,同时还要通过改革使更多职工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在生态采摘园的休息处,牙克石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潘勇谈起了当初建设生态采摘园的初衷:“本着宣传农垦文化、塑造农垦理念、提升农垦品味、体现农垦价值的原则,利用设施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旅游业带动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带动垦区品牌提升,带动二三产业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垦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通过打造升级版农业,借助生态采摘园、大型机械体验区、“花的海洋”等优势打造的旅游风景区,叫响了农垦品牌。

新媒体“直播”大显身手

1个多月时间,发布40多条短视频,累计收获近万次点击量,游客数增加4成,这是牙克石农场生态采摘园的新媒体“直播”带来的成效。

生态采摘园职工崔帅和宋安琪另外的身份,是生态采摘园里的“新闻官”。自6月份开始,凭借青春靓丽的外形,崔帅和宋安琪成为生态采摘园的首批“新闻官”。她们在生态采摘园内实时发布视频,或拍摄园内美景或载歌载舞,介绍起园中的产品更是如数家珍。

在“新闻官”的带动下,在游客的口口相传中,在朋友圈一张张靓照的点赞间,生态采摘园的美名逐渐打了出去。观赏美景、体验采摘的宣传效应如同发酵的面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前来洽谈合作事宜,海拉尔旅行社、牙克石摄影协会、兴安岭山珍协会、电商平台,甚至还吸引了哈尔滨和沈阳等外地的公司电话商谈合作项目。

前不久,生态采摘园菌棚中的木耳迎来了采摘期。崔帅迅速到木耳棚内拍摄了一组工作人员站在一串串的立体木耳棒前,现场采摘木耳的图片和视频,并第一时间在新媒体平台发布。短短四五天时间,销售木耳近60斤。

在家门口捧稳金饭碗

“在家门口上班,有钱赚,有保险交,父母孩子都能照顾上,归属感、幸福感更强!”生态采摘园职工任翠萍的一番话,道出了职工们的心声。4年前,任翠萍在牙克石市里经营一家烧烤店。随着农场的发展越来越好,她放弃了经商,选择了回场上班。

牙克石农场在农牧结合上做文章,自筹资金兴建了集中饲养区,实现了人畜分离,极大改善了牧业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更让牧业职工手中的金饭碗端得更稳。

“以前全是在院子里养牛,连带着身上都有一股‘牛’味。”59岁的李志国养牛已经30多年了,提起以前家里养牛的情形,也忍不住皱眉摇头。这几年,牙克石农场用好生态优势和惠民措施,利用创业基金帮助养畜户贷款10—50万元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业,企业承担一半的利息。这一举措,提振了牧业职工养殖热情,也吸引了李志国这样的牧业职工留在队里继续从事养殖。

“场里给我们修建了饲养大厅。冬天,把牛往厅里一放就行,特别省事。场里技术人员会定期来给牛进行防检疫,还做技术指导。距离这儿3公里处,就是天然牧草区。夏天把牛往那一赶,每天去查查牛的数量,再去喂点水,就不用管了。4G也连上了,通过网络看市场行情好了,一个电话过去,就有专人上门拉牛,去年收入大概一二十万元。”自家养殖30多头西门塔尔牛,李志国的收入比在城里打工的人都高。“我城里有楼,不愿去住。在队里多好,我养了溜达鸡、大鹅,种了菜园子。后面就是大山,想吃啥野菜都能挖到。空气也好,交通也方便,自家有轿车想去市里抬腿就去。”李志国脸上挂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牙克石农场东临美丽的原始森林,西接纯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土壤主要为黑钙土、栗钙土,有机质含量高,再加上农垦的“农”字号招牌,这块土地上孕育出的农畜产品绿色健康,口感好。如今,牙克石农场越来越多的干部职工群众认识到,发挥好生态优势,就能在家门口致富。

在牙克石农场,职工群众最大的期盼就是农业丰产丰收,产业更兴旺,钱包更鼓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牙克石农场设立了农业科技站,坚持“大田出课题、小区出成果”,坚定不移地搞好新科技、新产品、新技术试验,承担了测土配方施肥、各类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实验、化肥农药检测等42项农业科技实验项目。同时与高校、科研所进行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能力。

“期盼来生态采摘园的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期盼我们的金饭碗在家门口能端得更稳。”“期盼特色养殖出台更好的扶持政策。”职工群众对未来充满了更多憧憬和期盼。

李娟 车兴华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