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和浩特新闻 > 正文

黄河边上柳青河村的变迁

清水河县窑沟乡柳青河村坐落在黄河边上,这里的老百姓勤劳、朴实、热情,走进每一个庭院,屋里屋外一尘不染,就连公共场所也得到大家共同维护,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

搬迁后黄河仍在“身边”

柳青河村从清朝康熙年间兴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1998年从万家寨水库移民到现址。今年68岁的村民亢二仁回忆说:“我们村有悠久的历史,因为就在黄河边上,以前是水上运输要道,从包头到山西、宁夏等地的船都要经过我们这里,我小的时候,整个村子都是大木船。” 因为在黄河边,汛期时,村民家常常被河水淹没。亢二仁说:“往年每年都要淹几次,黄河水直接流到家里。” 曾担任柳青河村46年村主任的曹吉虎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当时村子在山下的河边,经常被水淹,一出家门就进黄河,各家种的地都在山上,耕地秋收全靠驴坨人背,非常艰辛。”

尽管如此艰辛的生存环境,1998年搬迁的时候,人们仍不愿意离开那里,搬迁工作从开始动员到结束用了将近10年,最终全村486人完成搬迁,令大家欣喜的是,搬迁后黄河仍在“身边”,站在家门口,还能望见蜿蜒的黄河缓缓流淌。“还能看见黄河,环境却更好了,村民们这才觉得搬好了。”曹吉虎说。

完善基础设施 改善生活环境

近年来,柳青河村立足优势自然地理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风文明水平,发展旅游业,建设美丽乡村,村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明清古戏台,并以此为基,建成旅游栈道2400米,景观墙600米,龙门架一座,景观台2000平方米,停车场400平方米,种植松树绿化150亩。新建公厕两座,改造完成旱厕23户、水冲厕所15户,为每户配置了垃圾桶,在村主干道安装了路灯,方便村民出行。

正因为这些条件的改变,村子的旅游业发展了起来。据农家乐老板范海旺说,他19岁离开村庄,前往市区打工。人到中年的他如今看到村子的旅游发展形势大好,去年5月决定返乡做农家乐。范海旺表示,短短一年,不仅已经回了本,而且还带动了本地产业,例如将这里的土特产羊肉、猪肉、糜米等代卖给喜爱清水河特产的游客,让村里的乡亲又多了一笔收入。村民们说,近几年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都回来了,环境越来越好,大家都信心很足,准备进军旅游业。

村民奋发努力 实现增收致富

走进柳青河村,最大的特点是“乡风文明”。走进每个小庭院,院里物品摆放有序,蔬菜、果树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所有的地方都被绿色和鲜花所覆盖。特别有趣的是,在院里为美化而铺设的砖地和石板的缝隙中冒出的绿色,不是杂草,而是香瓜的藤蔓,甚至是鲜花。在干净整洁的氛围中,村民的致富自信心和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他们制定完善《村规民约》,选树“美丽庭院示范户”、“最美家庭户”、“优秀脱贫户”等先进典型,村民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形成了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的良好风尚,实现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好氛围。

风气变好了,村民都能够积极主动行动起来,转变“等、靠、要”思想,通过奋斗实现增收致富,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大井沟村党支部书记吕鲲飞向记者介绍道:“我们努力拓宽村民增收渠道,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能有一部分的经济收入;给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雇佣贫困户保洁员3名,年工资3600元/人;贫困户护路员1名,年工资1000元;同时发展农家乐两户,收购农户农产品,带动农户致富,增加旅游收入。还建设经济林1000余亩,其中贫困户退耕还林80亩,户均增收年1200元,吸收有劳动能力村民对经济林进行劳务管护,林果采摘收益,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呼和浩特晚报记者 张俊英)

[责任编辑:孟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