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迈过一道坎儿 开启一扇门 红吉讨号村“量身定制”种植马铃薯

今年,红吉讨号村还要种马铃薯。但“换个种法”的共识已经在村民间酝酿很久了。

出了呼和浩特市区,向东驱车行驶不到半小时,就到了赛罕区榆林镇红吉讨号村。这样的区位优势,让今年49岁的连俊元充满了种植信心。几年之内他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去年流转的土地达到了160多亩,一年下来毛收入在10万元以上,是村里不少人羡慕的对象。

但是,老连也有发愁的事儿。“前些年,咱们都是种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品种选择上比较传统,种植方式也是老一套,成本高产量低,利润空间不大。再加上没有固定收购商,每年收获后销路也是一大难题。”连俊元说,每年秋天,他都要开着农用四轮车到处兜售马铃薯,批发市场、街道早市、路边零售,各种能卖马铃薯的地方,他都要试一试,一天下来不知道跑多少路。即使这样,马铃薯还是可能被积压在地窖里卖不出去。

红吉讨号村气候凉爽、日照充足,有着多年的种植马铃薯历史,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地区。再加上气温比武川县、四子王旗等主要马铃薯产区略高,上市时间能提早一个多月,有着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只要迈过“缺技术、没销路”这道坎儿,红吉讨号村就能开启一扇种植业发展的新大门。

连俊元发愁的事儿,也是村民关心的事儿。就在大伙儿苦寻销路的时候,驻村第一书记李海瑞有了新想法:收购合作社借鸡下蛋,引进大企业借风起航,让农民进入产业化链条。

李海瑞的想法得到村两委班子的一致认同。很快,村委会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建立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田的方案让大伙儿眼前一亮:村集体收购一家已注册两年以上的种养合作社,法人代表由村委会负责人担任,村民以现金、土地、农机设备等投资入社成为股东。

同时,镇政府与内蒙古金珂投资管理公司旗下的“中国薯网·金珂投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社与“中国薯网·金豆农科”签署《农技服务协议》,电子商务平台为马铃薯打通了销售渠道。

要想卖得好,还得种得好。“中国薯网·金豆农科”为合作社提供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农资采购、统一植保指导、统一分选包装培训、统一销售的专业配套服务,为马铃薯品质提升提供了保障。“目前,优质优价行情明显,薯型好、品质佳的品种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价格要高于传统品种,而且出售快。我们必须改变种植观念,依靠技术提高产量,扩大优质新品种栽培面积。”李海瑞说。

“目前,合作社已经流转土地100多亩,80%的村民入了股。村民有股份分红,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能增加,还能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作社+农户’模式一举三得,真是村里的大好事儿。”村委会主任郭贵平说,为了调动村民积极性,他已经带头用资金入股5万元。

这几天,郭贵平正和“中国薯网·金豆农科”派来的技术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合作社正在试验示范田进行平整、清理工作,随后还要配置滴灌、大中型机械等农业设施。”正在田间和技术员取土测样的郭贵平说,“这批土样将被技术员带回实验室化验,根据化验结果确定肥、水、药的用量,以后咱们种马铃薯也是量身订制了。”

据李海瑞介绍,下一步将以红吉讨号村为中心,动员周边3个有意向的村共同参与马铃薯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田种植。预计到2020年,马铃薯标准化种植面积能达到2000亩。

记者手记:

见到连俊元时,技术员正在他家查看种植马铃薯的农机具。“马铃薯收获机需要改换中型的,不然收获马铃薯会有遗留。种植机不符合种植宽度,到时候会影响产量,原来的用不成了……”按照技术员的要求,连俊元在改换机械方面就要花掉几万元。

“舍得投资这么大一笔钱替换旧机器吗?”面对记者的提问,连俊元连连点头。他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的道理大伙儿都懂。散户种植,难以形成规模,整体效益不高,抱团取暖成了必然选择。红吉讨号村的种养合作社能引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效融合,提升马铃薯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组织化水平,不论是抗风险能力,还是效益空间,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兴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赛罕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长、规模日益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在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字新闻

300多家

截至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共有农业合作社300多家、家庭农牧场95家。

190人

2018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完成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28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创业“领头雁”190人,打造“一村一品”生产基地5个。

40种

2018年,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引进果蔬名优特品种40种,推广种植技术20项,“赛罕南瓜”“赛罕亚麻籽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蔬菜年产量占全市地产菜60%以上,引进果蔬精加工企业2家,提升了果蔬附加值。

50家

2018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全区乡村旅游示范点达到50家,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韩雪茹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