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全国道德模范:深孔镗工戎鹏强

图1

向徒弟传授加工技术

图3

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奖

图4

工作中的戎鹏强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11月17日在北京举行。表彰大会上,中央文明委授予58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工人戎鹏强榜上有名。

苦练基本功

12月6日,中午就要出差的戎鹏强完全可以不去上班,收拾要出门的东西,但他依旧按照平时上班的时间早早来到车间。在北重集团车间里,记者见到身着工装的戎鹏强非常朴实。

1983年,18岁的戎鹏强初中毕业后进入北重集团,成为火炮炮管生产线上的一名深孔镗工。他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对火炮炮管内膛进行精镗,这是保证火炮直线度和火炮打击精度的关键工序,产品加工误差精度均以头发丝计算。在机加行业中,深孔镗是深孔加工中较难的工序,不仅得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要肯吃苦、爱动脑、敢实践,才能独立完成操作。

戎鹏强坦言,刚开始,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晦涩难懂的专业技术知识,他有点懵圈,也曾动过换工种的念头。但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特别是看着一根根笔直光滑的炮管如艺术品般从师傅手中诞生时,他被震撼了。从那时起,他暗下决心,立志成为像师傅一样的高手。

从此,戎鹏强的业余时间大部分在书海中度过,他所关注的都是与深孔加工有关的理论书籍。有时,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向外车间的老师傅们讨教,尽管这些老师傅们有的不是深孔镗工,但是他们在车工上的磨刀技巧和技术只要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他就立刻采用。为了练好基本功,他反复刃磨刀具,逐步掌握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专业技能有了质的飞跃,干起活儿来得心应手。

挽回近百万损失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北重集团走上了军民结合发展之路。

戎鹏强所在的军品分厂依托深孔加工优势承揽了高压釜加工任务(用来做人造水晶用的管体)。当时,客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很大,总是在工厂等着,一加工完马上就运走。但当时遇到了加工速度慢这个难题。戎鹏强对记者说:“当时之所以加工速度慢,主要问题是镗刀片不行。一个镗刀片要400元,24小时加工1件产品,就需要3~4个,浪费太大。我把用过的镗刀片捡回来仔细琢磨,对镗刀片刃磨角度进行改进,确定合理的切削量,使加工效率大大提升。”经过他的不断摸索和大胆实践,加工效率由原来的24小时加工1件提高到加工4~5件,且加工良品率达到99.5%。该加工方法一经推广,高压釜加工瓶颈就被彻底打通,也为以后加工大口径产品提供了借鉴样本。

1994年下半年,戎鹏强所在车间在处理一批陈年积压、存在质量问题的身管毛坯、半成品时,经多方鉴定,认为其中7支身管经深孔镗技术攻关后,尚有挽救的可能,但能否成功谁心里也没底。

面对困难,戎鹏强冲了上去,他用光学窥膛仪细心探察,找到了有质量问题的部位,查明了问题成因,针对每支身管存在问题的特征做好标记和记录,采取了不同的加工方法,制定了两个实施方案。经过一周的深孔镗工序加工后,这7支身管全部合格,顺利转入下一道工序,为工厂挽回了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1995年1~7月,北重集团承担了外援产品生产线通线任务,戎鹏强被组织派往援助地。在异国试制开始后,加工出的几支身管无论是表面质量还是内膛质量都完全达到产品图纸要求。4月初,外方见中国的工装外表不如德国的精致,建议使用德国工装。戎鹏强说:“德国工装外表虽然精美,但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和设计缺陷,不适合在我国提供的机床上使用。在加工身管时,由于刀体偏离中心轴线,如果继续加工,将会出现镗不圆的现象,造成样柱不通、产品报废。”这一问题被戎鹏强及时发现,并与中国专家共同制定了挽救方案,使用中国制造的工装和刀具进行修复。经过4个多小时极为紧张和细心的操作,成功修复了即将报废的身管,受到了外方人员的赞誉。

登顶深孔镗领域

深孔镗最难的是因为没有辅助工具,加工时根本看不到刀具在零件内部的切削状况,只能凭手感,摸刀杆是深孔镗工必备的技能。为了练就以“手”当“眼”的绝活儿,戎鹏强每年用坏上千把刀具,加工各式各样的孔,用途也不一样,它的精度要求相当高,孔径的公差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加工难度、技术要求属于比较苛刻的,产品的直线度要是超差,内孔不直弯了,那就没有挽救的余地了。

在戎鹏强的职业生涯中,就有这么一次,加工完后,产品比指甲盖稍微薄了一点点,超出0.5毫米,这支产品报废了。虽然不是戎鹏强的直接责任,但他认为,一根炮管几十道工序,自己的工序得为前后工序尽可能地减少公差,如果公差要求为0.015毫米,他加工出来的基本上就是0.005毫米,这样所有工序公差累加起来不致超差,才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戎鹏强对记者说:“从那次出错后,我觉得自己学艺还是不精,必须还得从头来。从那以后我开始做笔记,并由此总结出‘摸、听、看、量’四字诀。”“摸”就是根据摸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就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就是要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量”就是测量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凭着“四字诀”,戎鹏强登顶技术“珠峰”,完成了他在深孔镗领域“定海神针”的华丽蜕变。

2005年年初,戎鹏强所在分厂承接了某航天科研院的实验平台关键零部件,口径30毫米管体,技术要求十分苛刻。两根5米长身管口径一致性公差仅为0.02毫米,并且通过十倍口径样柱,样柱与身管口径最大间隙为0.02毫米,抛光后表面粗糙度为Ra0.2。这个产品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不出口中国,国内还没有厂家愿意接手。

戎鹏强接手后,带领攻关组制定加工工艺,主动承担了深孔拉铰、珩磨、抛光等工序加工,配制钻孔用的收油器和钻孔刀具等工装,开始向深孔镗新高地发起冲锋。他感慨地对记者说:“那段日子真是辛苦呀,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回推倒重来,多少次成功仿佛触手可得却又一切归零,好在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标志着北重集团成为国内首家掌握超长小口径深孔加工技术的企业,填补了国内此项技术的空白。

传好接力棒

“深孔镗加工,最讲究的就是一个要正一个要直。特别是军工人,国家的荣誉感必须得有,这种精神不能丢,为了这个使命,必须毫不犹豫地去干。”34年,他贯直品行、贯直事业,甘守清贫一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顶天立地的“国防蓝”。

常年的超负荷工作,使戎鹏强的腰椎有些吃不消,可他依然把精力放在生产一线。2016年《大国工匠》栏目在央视播出后,曾有私企高薪聘请他,但都被戎鹏强一口回绝。在他的眼里,镗炮管是他一生无法割舍的牵挂。

在自我不断成长的同时,戎鹏强还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秘诀”传授给他的徒弟。这些年,戎鹏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技能人才,带出的16个徒弟中有2名技师、13名高级工,他们已成为北重集团炮管加工的骨干人才。他先后举办了多期技能培训班、高技能人才技艺现场演示会,通过经验交流、现场指导等方式向徒弟们传授操作技巧和经验,使多名技能人才受益。

操作上戎鹏强不仅倾囊相授,而且对每个徒弟都用心去相处、用爱去感化。他现在带的徒弟张杰以前是从事别的专业的,属于门外汉,他就手把手地教,一开始,张杰还不能独立加工产品,收入不高,他还主动把工时分一半给徒弟。

谈起此事,张杰总是感动不已:“我3年出徒,1000多天的时间,戎师傅总是不厌其烦地带我,还把钱分我一半,我师傅是独一个。”

戎鹏强对记者说:“我一直要求自己和徒弟们,干工作跟人生的直线度一样不能走偏。我已经50多岁了,还有不到10年的时间退休,我现在正在把自己的手艺、诀窍进行整理,做好传承。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做贡献。”

戎鹏强用日常点滴言行,传好了深孔镗领域“工匠制造”的接力棒。

(稿源:正北方网融媒体 文/记者 杨晓红 摄影/郭新燕

[责任编辑:李雪琪]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