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鄂尔多斯新闻 > 正文

红庆河迈向新 “丰景”

整洁优美的乡村大道,广阔平整的阡陌田间,健身器材齐全的文化广场,丰富合理的产业布局……诸多元素,汇聚成一幅幅清新优美的新农村画卷,这就是红庆河的生动缩影。

红庆河镇,位于伊金霍洛旗西部。近年来,作为鄂尔多斯的农牧业大镇,红庆河镇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既注重保留传统又不断开拓创新,带动蒙汉群众同气连枝、奋楫劈浪。如今,经济发展“满堂彩”、社会事业“满堂红”、生态环境“满眼绿”、人民群众“满心欢”,将红庆河镇的发展推向新的坐标。

增产增收 优势变强势

新时期的红庆河镇,惠风和畅,拂过陌野与心田,在100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激活满目生机:诗画山水阡陌间,和谐富裕之花姹紫嫣红。

当产业结构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时,从“怎么办”到“怎么看”再到“怎么干”,恰好清晰地折射出红庆河镇在动力培育上的改革之力、创新之举。

借内蒙古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东风”,重新洗牌后的农牧业成为红庆河镇强势奋进的主引擎。

农业方面,大面积栽植绿色有机蔬菜,镇里先后为蔬菜园区和绿色农牧业企业争取帮扶资金720万元。在全镇范围内,规划出6个农业重点村,大力度实行帮扶政策。在树立推广绿色蔬菜品牌的同时研发种植小杂粮、中草药等作物,重点打造小杂粮品牌,发展了中草药种植1500亩,种植谷米、糜米、荞麦等小杂粮2000亩,发展初具规模的涉农企业18家、合作社79家、种养殖大户655户。

畜牧业方面,红庆河镇更注重肉羊养殖的生态化、标准化、安全化。先后重点打造了肉牛(羊)养殖产业核心区10个,同时推广兰家圪卜村“草坡羊”品牌。目前,全镇肉羊存栏量达到21万只,年饲养量达到18万只,年出栏6万只,可实现产值1亿元;红庆河镇通过指导建立专业协会或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发展肉牛和生猪养殖产业,以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开拓农牧民增收致富新渠道。

同时,红庆河镇在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努力扩大特色养殖,如今,富有当地特色的肉驴、野猪、野生鱼等养殖不仅畅通了农牧民创收增收的新路子,更推动了乡村旅游业迅速升温,让农村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成功“破题”。

近年来,红庆河镇紧跟全市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鼓点”,依托博业蔬菜种植园区、庆丰源蔬菜种植园区、马奶湖旅游景区、蒙泰庄园等,围绕“绿色、精品、特色”主题,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观光带。

水波粼粼的马奶湖,是遗鸥繁殖地,野生大鲤鱼享誉当地。在这里,春可品鱼观鸟,夏可疗养避暑,秋可摘果望月,冬可滑冰赏雪,四季轮回、景色各异。去年,成功举办了马奶湖冰雪盛会,吸引各地游客6.8万名。

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红庆河镇在农牧业转型升级路上不断“换挡”,产业链条得以有效延伸,从农业“一支独大”向“农业+旅游”两极支撑转型不再是一张图、几个规划,而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变化。钱包鼓了、腰杆直了,农牧民的幸福梦正在加速抵达现实。

宜居宜游 特色成景色

美丽乡村建设,是广大农牧民几辈子的梦。但对“底子薄、盘子大、任务重”的红庆河镇来说,没有两把像样的“刷子”,断然难行。红庆河镇上下一心,合力攻坚,把这一事关老百姓福祉的大事、好事紧紧抓在手上,牢牢扛在肩上,实打实践行,用群众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幸福交上了一份民生答卷。

在落实工作中,红庆河镇采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比如树立示范村,在纳林希里村,投入资金着重对道路进行硬化、亮化、美化。以此寻找突破口,集中发力,因地制宜、“因短”施策,切实增加宜居与宜游、基础设施与产业转型等一系列“关系链”的咬合度,不断增加“底盘儿”的分量,让一个个富有特色的建设成果成为惠及未来的粲然景色。

近年来,红庆河镇在路面硬化上,修建街区主干道、联通路、背街小巷。在绿化上,突出一街一景,尽显地方特色。在亮化上,采取绿色造型的太阳能路灯,增添节能环保元素……

为了让百姓住得安心、住得舒心。红庆河镇完成房屋提升改造8669户。全镇共拆除破旧房屋2152处,拆除旧棚圈2632处,拆除破旧场面1468处,清理塌墙烂篱笆724597米,改造新建棚圈325处,新建栅栏、网围栏112500米。铺设强弱电管网22.7公里,给水管网17.8公里,污水管网14公里,供热管网5.4公里。建成污水处理厂2处,厕所11座,安装监控76处、路灯180盏。累计实施安全饮水工程17处。新修通村油路、水泥路300公里,改造高、低压输电线路306公里。

为了让美丽乡村成为百姓的宜居之地、致富之地,红庆河镇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脱贫攻坚工程打包实施、同步推进,将上级政策和地方实际优化组合,形成“1、2、6+N”脱贫攻坚措施,既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也有效激发了贫困户的造血功能,起到了1+1>2的功效。累计协调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280万元,落实扶贫项目16个,完成易地搬迁83户204人,对75名贫困大病户发放救助金280万元,682户贫困户脱贫得到了保障……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摘了“穷帽”,拔了“穷根”。

共建共享 新风化新貌

美丽乡村建设,产业是根本,但若离开乡风文明,就是无源之水,难以持久。

为了树立新时代乡镇的形象,红庆河镇不仅注重居民生活外在环境的建设,更为把美丽乡村“建”在每一个村民心里而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让美丽乡村美美与共,环境卫生是第一项硬指标。

通过“群众总动员”,红庆河镇切实做到了群众参与决策、参与建设、参与管理、参与监督。制定完善了镇村两级《美丽乡村建设后续管理办法》,组织建立环境保洁队伍,核定专项工作经费,配套成立环境卫生督查组,推进农村牧区后续管理长效化。为确保红庆河镇居民居住环境长期保持整洁,镇里开展环境集中综合整治、发放宣传页入户谈心走访沟通交流、开展街区内河周边环境整治、建设自然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厂等工作。同时,细化责任,建立垃圾清运环境整治的有机管理体系。在建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基础上,红庆河镇对街区采取物业化管理,与物业公司签订了物业管理合同;同时还采取分包路段的形式开展常态化管理。在村一级建立保洁员队伍,重点村组3—5名保洁员,负责日常清扫、垃圾清运工作。

让美丽乡村惠及长远,人的观念的转变和自身文明素质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软指标。

为此,红庆河镇多方位创新载体,以各种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着重优先打造文明示范村,在村镇居民中开展乡风文明大评比等活动,开展好媳妇、好公婆、最美家庭、文明户、卫生户评选活动,把家庭整洁卫生作为重要评选标准。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小手拉大手,美化家园我先行”活动,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此外,通过微信、宣传册、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守孝道、讲诚信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培育孝老敬老和公平诚信的社会风尚。组建了宣讲团,通过“自己讲”“群众讲”的方式,用身边典型教育身边人,在农牧民中树立孝老爱亲、团结互助、崇德向善的社会新风尚。

绿色是乡村的原色,更是幸福的底色。红庆河镇,不仅守住了底色,还让这一簇簇一丛丛绿色成为护佑百姓幸福的源头活水。

红庆河镇远离工业污染源,有林面积68万亩,植被覆盖率达93%。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近3年来全民总动员实施水地种草、荒山治理达50000亩。坚持每年开展植树造林,认真开展退耕还林植补造补项目,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及森林草原防火、管护工作,让植绿护绿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鸡犬相闻、绿树成荫,欢声笑语、美景待举。今天的红庆河镇产业兴旺发达,百姓安居乐业,陌野大地,丰景无限、幸福绵长……

[责任编辑:张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