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兰察布新闻 > 正文

王英:这样的好日子从前哪敢想

72岁的王英老人现家住集宁区团结路铁路小区。1998年搬来集宁区之前,一直住在察右前旗赛罕乡六苏木大队(现归属集宁区白海子镇大西房村)。采访中,老人不时眺望着窗外的街道,感慨着今昔对比,“有旧时光浓浓的味道,也有对未来满满的信心”。

说起乌兰察布这些年来的变化,往日时光历历在目,王英仿佛一下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那些已经不存在的老地名、老建筑,曾经在一起生活、工作的人,随口便能说出来。在老人看来,这些发生在五六十年前的事,好像就在昨天。

华丽变身的美丽乡村

整齐有序的砖瓦房,延伸到户的水泥路,统一规划的新院墙,干净利落的农家院……集宁区白海子镇大西房村是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后的一个缩影。而在六十多年前,你知道这里是什么样子吗?

“六十多年前的大西房村,春秋两季总是在刮大风,漫天黄土,有时白天在家还要点灯。”王英回忆说,那时候房子盖的矮,经常是一觉醒来屋后吹来的沙土和房檐一样高,很害怕哪天醒来后墙倒了或是整个房子埋在黄土里门都推不开了。

美丽乡村建设后,大西房村改造了危房、铺上了水泥路、新种了树木。看到现如今村里的变化,老人不禁感慨道:“现在的树种的可真是多,夏天好看又阴凉,土也刮得少了,村里真是大变样啊。”

今非昔比的幸福生活

说起童年的回忆,王英就总结了四个字“没吃没穿”,“小时候天天莜面泼糊糊、白水熬白菜,还不能往饱吃。”

直到上中学,王英的伙食条件才有所改善,学校食堂顿顿能吃上馒头和土豆烩白菜了,虽然依旧没什么油水,但馒头吃了总比喝糊糊要管饱。“记得上中学时,在察右前旗火车站附近有个小铺子,用做糖剩下的糖菜渣子炸成丸子,一毛钱一个,察右前旗第三食堂在小米饭里加上土豆一起焖熟,五毛钱一碗,这都是我少年时代的好吃的,偶尔吃一次就觉得很奢侈。”

比起吃饭,穿着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更加难以得到保障。王英说他一直记得刚离开家读中学时,自己只有一条裤子,6月了他还穿着破了洞露着棉絮的棉裤,“那时候不是我一个人这样,大家都过得很困难,我们同村还有更穷的少年,没有上衣穿,身上晒得黝黑,没有鞋穿就光脚站在牛粪里面取暖”。“真不敢想有一天会发展得这么好,新衣服没穿多久,孩子们就又给买上啦,现在真的是老来享福啦”。王英的女儿不在身边,却经常通过网购给老人买东西、交话费,“隔上几天就会接到姑娘电话让别出门在家等快递,这不前几天刚从网上给我们买了宁夏的大米,说是宁夏的米好吃”。

相伴一生的美术爱好

喜爱美术的王英,小学起就开始自学画画,所谓自学,最初也不过是对着几张难得的纸画进行临摹,写过字的纸张和满是泥土的院子就是他的“草纸”。王英高中毕业后于1976年当上了民办教师,在察右前旗六苏木中心校任教,美术便是他带过的一门课。

儿时的喜好日后竟成了王英谋生的技能。成家后,他开始利用农闲时节帮人画炕围、窗画和玻璃画,以此补贴家用。王英靠着徒步走村串巷,一块玻璃画收1块钱,好的时候走上三、四天能挣到10多块。最远的一次,竟走到了二连浩特的苏尼特右旗赛汗塔拉镇,一走就是半个多月。

画起画来认真细致的王英,迁居集宁之后,接过几个让他倍感荣耀的“大活儿”。他骄傲地告诉记者,集宁区学府花园小区、集铁佳园小区里的凉亭和昱丰商贸城的门楼上的彩绘都出自他手。

“现在政府给民办教师都办了社保,我领到了退休工资,孩子们生活也都好了,画画从谋生手段又回归到我的兴趣爱好啦。”现在每周王英都要去集宁区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市书画院的交流活动,虚心向市书画院的专家学者学习。王英的目标,是要在报纸上也发表几幅自己的作品。为此,他比从前画的更加起劲了。

如今已有了孙子和外孙的王英,每天早晚都拉着老伴儿一起勤锻炼身体,他说有了好身体才能含饴弄孙,享受这美好生活。回忆往昔,王英久久不能平静,“在那个年代,做梦都无法想象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生活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责任编辑:SUNY]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