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燕华与燕青拳的不解情缘

“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准备出拳……”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乌兰浩特市燕青武馆门前,几十名小学员列队排开,一招一式练得有模有样。武术教练燕华站在一旁,随时随地纠正小学员们的错误动作。

小学员们正在进行练习的是燕青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传授者燕华是燕青的第33世28代传人。

燕青拳在乌市发展的几十年间,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武术人才。2011年,燕青拳被批准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燕华为代表性传承人。

燕青拳在红城生根发芽

要说燕青拳的发展,不得不说燕华的人生经历。燕华是中级武术教练,1961年出生于山东省单县燕氏武术世家,5岁时随祖父习练家传燕青拳,1968年在单县武术比赛中获儿童组拳术第一名、刀术第一名的好成绩,多次参加单县及菏泽地区武术比赛,均名列前茅。

1981年,燕华从单县入伍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原沈阳军区守备第三师81628部队,从事擒敌格斗技术培训。

1984,燕华在沈阳军区大比武中获军事五项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燕青拳被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定为重点武术挖掘整理项目。

1985年经乌市教育局、乌市体育局批准,燕青武馆正式成立,并代表兴安盟地区参加内蒙古自治区武术挖掘整理赛,获特约武术表演奖。

从此,年轻的燕华通过政府的帮助,致力于燕青拳的发扬与传承。

时间的车轮缓缓向前。1985年4月,内蒙古体育局出版的《内蒙古拳戒录》刊登了多篇有价值的燕青拳资料并报国家体育总局。   

1988年,燕青拳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批准为武术比赛项目。

1988年,燕华转业,在当时的乌兰浩特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担任武术教练。

据燕华介绍,燕青拳体系有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以及各式摔法、擒拿法、对练等,并运用刀、剑、棍、枪、鞭等多种长、短、软、暗器等兵器。

燕青拳以其独有的特征和完整的内容,在中华武术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轻灵敏捷、步法灵活、动如闪电、手法善变、贴身近摔、刚柔并重、注重技击实效等特点,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拳系种类,步法、身法、手法、眼法、心法都十分独到。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随着历史的发展,燕氏后人逐渐将燕青拳传播到山东、江苏、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天津、吉林、辽宁、陕西、云南等地。在传承过程中,燕青拳分成了家传及燕氏族人以外的两部分,其中以山东燕氏的传承为完整体系。

在燕氏族内传承的就有几十种拳术和器械,有单人、双人、多人演练的方法。拳术上有十路拳法,还有剑、刀、枪、棍及袖镖、柳叶飞刀等几十种套路和暗器。在内功心法上有罗汉拳、燕子功、百抓功、蛇形功、铁头功、排体功等十几种功法。在燕氏族人之外传承的,有流传于天津静海以霍氏为代表的迷踪拳,后以名手霍元甲而名震海外,还有流传山东青州一带的“燕青神锤”、河北邯郸一带的“燕青寸八翻”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燕青拳在红城有了长足发展,这与传承人燕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2003年,在燕华的倡导下,兴安盟地区武术协会成立,为兴安盟填补了一项武术空白。

2011年,燕青拳被批准为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燕华根据人体力学和人体解剖学原理,从《燕青拳谱》中创建出了适合于青少年健身的拳法。目前,该拳法已走进校园,每周至少开设一节课,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每个节假日,在燕华开设的燕青武馆内,总是有一群人在一招一式地学习着拳术。“我这里开设了青少年班、成人班、儿童班。针对不同人群开设不同的课程,有散打、自由搏击、摔跤、擒拿术、女子防身术等等。目前,学员有100多人。”燕华告诉记者。

在与燕华聊天的过程中,记者还了解到,从1981年开始收徒弟到现在,他的徒弟有2000多人,在国际、国家以及省级武术比赛中获得各类奖牌1000多枚。这些学生现在有的在韩国、日本开设了自己的武馆,有的在北京、青岛、扬州、开源、赤峰等地成为武术专业教练。目前,燕华开设的燕青武馆在全国就有8家。

燕青拳得到发扬光大,不仅为更多的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亮眼的一笔。

多年来,燕华还为潜心研究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先后撰写出《燕青后裔谈燕青拳》《浅谈燕青枪法》《浅谈燕青棍法》《燕青单刀》《燕氏清平剑》《燕青翻子拳》《燕氏清平大刀》等1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及省级的《武林》《精武》《中华武术》《武魂》等杂志上。

燕华还通过整理修订祖传手抄本《燕青拳谱》,撰写出了近20万字的新《燕青拳谱》一书,为全国各地的燕青拳爱好者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我认为燕青拳就是一种不老的拳种,从小我是从祖辈那里通过言传身教学来的本领,现在我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进行发扬和传承。这不仅是我一生挚爱的工作,更是我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燕华深情地向记者述说着。

[责任编辑:May]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