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呼和浩特新闻 > 正文

昔日的蔬菜基地大东园街 你还记得不?

提到旧城的历史,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但事实上,归化城并不大,人们都集中在归化城的中央,越往城边人口越少,尤其在城南,一座孤魂滩成为分界线,越往南人越少,甚至仅有大片大片的菜地。例如西菜园,就是当年出名的菜地。归化城城南以西是菜地,城南以东依然是菜地,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发展,让菜地和菜地之间出现了变化。

90371292374740713

1

据记载:大东园,位于旧城东南,曾经是大菜园,1931年命名为大菜园,1975年更名为大东园。

说起大东园,许多老人都有很深的印象:“大东园是曾经的菜地,那时候,这里已经是城外了,我们小时候经常在这里玩,顺着小土路捉蛐蛐,秋天的时候,这里很荒凉。”老人的回忆简单却又朴实。那时候的大东园就是归化城的郊外,因位于归化城的城东,所以被称作大东园,和西菜园子相对应,都是菜地。

现在若是看看地图,大东园则是一条街道,南起鄂尔多斯大街,北至东五十家街。大街东西两侧还分别有大东园一巷和大东园二巷。有街有巷,俨然是城市中的一部分。可在1931年之前,大东园街就是一个大菜园。因为没有居民,人们给这个地方起了一个直白的名字“大菜园”,没有任何的修饰。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种菜的地方。1975年,大菜园改名为大东园,于是大东园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而在更名的时候,城外东南方向的大菜园已经不再种菜,而是成为了市民的居住区,于是,大东园才能变成大东园街、大东园一巷、大东园二巷这些名字。

2

过去的归化城内外流水环绕,土地肥沃。就是扩建以后的归化城也逃不出河流的环抱,所以归化城外四周都有河流经过。虽然也有桥梁和建筑,但因归化城的人口较少,这些靠近河流的肥沃土地大都形成了村庄和菜地。

大东园街距离石羊桥不到百米,而当时的石羊桥下就是潺潺的河水,大东园这个菜园就是靠石羊桥下的河水补给。而这些流水一路经过东瓦窑的菜地、碱滩的菜地和三里营附近的庄稼地,对归化城外的菜地一路灌溉。菜地的收成好了,迁入的村民也就多了,渐渐地这些菜地周围便建起了村落,人们在这附近种植培育的蔬菜几乎成为旧城的蔬菜基地。

一位小时候经常在大东园附近玩耍的刘建成老人讲道:“小时候我家就在南茶坊附近,那离周围的菜地都不是很远。我和小伙伴们就到这些菜地捡菜,供家中食用。菜农把成熟的蔬菜用车装好,经过石羊桥来到旧城卖菜,石羊桥可以说是菜农和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拉菜的车辆过来过往,难免就会掉落途中一些,为了能给家中节省几个菜钱,我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拾捡这些蔬菜。当然,掉落的蔬菜并不是常常都有,小时候不懂事,除了在路上捡,还和伙伴几个跑到菜地里去偷摘,因此还挨了父母的教训。不过因为调皮,大东园也成为我们的游乐园。小时候我们很喜欢静静看着菜农们干活。看到他们挖毛渠引石羊桥下的河水到菜地畔,垒个石头坝,使水聚为一潭,然后由两个菜农用一个两面拴有绳把手的兜斗,一边站一人,把兜斗朝小潭里一沉,两人用劲上提,使兜斗里的水正好在灌水道上泼出。就这样一兜斗、一兜斗地提上去浇灌菜地。因为兜斗小,菜地多,两个菜农咬牙坚持一会儿就得休息。就这样,靠着河流提供的丰富资源,大东园的菜农们每日忙碌种菜浇灌,每天一大早,推车叫卖。这样欣欣向荣的场景早就印在了我们脑海当中。”

4

在归化城外除了大片大片的菜地,还有打理菜地的村民和他们所在的村落,而大东园这里的村落就被称作是三里营村。

据记载:早在清朝道光年间,从山西陆续迁来人家,他们居住在现在的三里营村一带,后逐渐形成村落。该村距离归化城有三里路,就被人们叫成了三里营村。这也大致说明了过去的归化城与村落之间的位置关系。

现在老一点的呼市人都还习惯性地把石羊桥附近的大片区域称之为“三里营”,当然这里也包括大东园。原本的大东园还是种植着蔬菜作物,而随着归化城的不断扩建和人口的增多,解放后,离归化城较近的三里营村最早开始向城市发展,原来种地的菜农们也改行到归化城中“打工”,替人拉煤驾车、做些瓦工泥匠的活计,时间久了大东园的菜地也就荒了,加上水位的下降,流水减少,三里营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城市化了,而原本的大东园变得越来越荒凉,成为不少归化城驼户和马夫们给自己牲口喂食草料的天然饲料厂。

一位李姓老人讲道:“原来我家在小召附近,替大户人家养了几头骆驼,我们平时只负责照看它们即可。小时候我经常拉着骆驼穿过东五十家街和清泉街的巷子来到大东园这片荒草地喂食。大东园以前还是菜地,后来就变成了荒地,变成荒地以后就无人打理了,加上水位的减少和牲畜不断啃食,大东园里的草地也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稀。再后来,这里就建起了各种建筑,于是大东园就慢慢变成街道了。”

QQ图片20161104114234

如果说到呼市的烧卖,人们除了夸赞其味道和馅料工艺外,还会特意提到三里营的醋,正如北京烤鸭一定要搭配天津的甜面酱一样,呼市的烧卖一定要搭配三里营的醋才会更加美味,可见这里的醋是多么让人怀念。上世纪七十年代,呼市地区的醋和酱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节日期间尤显紧张。

据资料记载:传统的醋和酱油生产选料之精,工艺之繁,十分考究。在我国二千多年的酿造历史中,醋、酱油和酱的生产工艺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原料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制约了醋和酱油的发展。1982年由商业部和市财政投资100万元,在呼和浩特新建了酱油车间。1983年由企业自筹资金100万元,新建了醋车间。两个车间工艺水平先进,机械化程度高,属当时国内一流水平。呼市酿造厂也成为自治区规模最大的调味品企业。呼市也从此摆脱了酱油醋短缺的困扰。

这段资料中记载的呼市酿醋厂就在大东园,随着工厂的兴建,职工宿舍也开始建成,没过几年,大东园这片荒地上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建筑物,一代接着一代,醋厂消失了,这里也从荒滩菜地渐渐融合成了城市。

9

上世纪八十年代,呼市的养路段也在这里盖起了宿舍。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单位选择在大东园这片荒地来建造房屋。作为职工的住宅,虽然有了房屋,但房子的外围还是草滩和菜地,菜地和荒滩中间还有小溪流过,有了人家,有了流水,大东园变得没有那么荒凉了。

不过,要说大东园真正变成大东园街还是在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城市改造和道路扩展,九十年代以后,这里大变了样子,巷子的路变宽了,由原来的巷子改成了街道,街道两边的房子也越来越多。此时,刘建成老人感慨着,在街道变迁的同时,他也从一个孩童变成了一个中年人,在这里,总是能勾起我很多的记忆:“中午,从巷子中走过,总是能闻到油烟弥漫的气味,通过这个气味,就能知道这家今天吃的是什么菜,晾晒在院子中的被子,将阳光藏进棉花中,傍晚抱回去,满被子都是阳光的味道。特别是在夏天,烈日炎炎,巷子里的主妇们把洗过衣服的水洒在燥热的路面上,那蒸腾着肥皂味的气息立即送来一阵清凉,这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就是巷子的味道,家的味道。”

每一个熟悉旧城的人都是从巷子里走出来的,因为时间的打磨只能留下片段的记忆,但是,正是这一片片连缀起来的记忆碎片,才拼凑成了一个个完整而生动的画面,也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家园。

[责任编辑:张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